鸭炆什么好吃?
首先,我们广东人没有“炆”这个字,正确写法是“焖”,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被写作“炆”。 然后要讨论一下“炆”是什么。 “炆”原指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饭菜煮熟。 所以广义的“炆”可以表示任何不加汤汁和调料的熟制方法。而狭义的“炆”则是特指广东地区汉族民间常用的烹调技法之一,与蒸、煮、煲等技法相比,适用范围较小。
最后来讨论这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个方言问题。在普通话里,“鸭+什么”是个固定搭配,用来表达“以……为主料做道菜”的意思。所以用普通话思维去理解这个题目,答案应该是“鸭闷什么好吃”。 但是广东话里没有这种“鸭+什么”“鹅+什么”的组合表达。因为粤菜对原料的处理比较随意,不像京菜或者鲁菜那样讲究食材搭配,所以“鸭+什么”“鱼+什么”之类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如果硬要用广东话思维去理解这个问题的话,答案是“鸭炆(mòn)什么好吃”或者“鸭肉炆什么好吃”。前者指“以鸭肉为主,配少量食物做成道菜”;后者指“只用鸭肉,不用其他配料做菜”。
至于为什么“用少量食物”就能把鸭肉做得好吃,这就要讲讲广义的“炆”——无汤无水、干锅烧灼的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不用加入汤或水的缘故,所以它可以适用于很多不会出汤的原料,如肉类、海鲜类等。而且由于菜肴制作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加水的情况,所以汤汁(即烹制完毕后剩余的汤汁)量很少,味道自然也比较浓郁、醇厚。 而像豆腐类、菌菇类等容易出汤的食材,是不能用广义的“炆”法做的。 当然,广义的“炆”法也有很多种,比如先煎后炆、先焗再炆、油炆(油炸后用小火浸熟)等等,各种做法的适用范围不一。但是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无汤无水,干锅烧灼”的本质。 因为这种处理方法能够较为完整地保留住原料本身的鲜嫩口感,所以很受老一辈广州人的喜爱。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轻人饮食需求的转变,这种制作方法已经越来越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