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里还是会有天气?
这问题我十年前想了很久很久。。。 当时刚上大一,在某个小县城念书,平时最开心的事就是周末回家,坐两个多小时的车,然后下车后走十几分钟到村子(乡下土话,这里指的村是城镇里不常用的“村”,而不是乡下的“村”)。每次到家就欢呼雀跃啊! 因为家里离学校很远……所以每次都是周日下午赶车,晚上坐车,周六早上到,周日晚上赶回去……………这样周末两天能在家………… 但是如果遇上下雨天就要悲剧了……因为周末往往是有雨的……这时候如果爸爸下班早并且有闲空就会去车站接我,但是大多数情况他都不在,或者即使他在,也不会去接我,因为距离确实蛮远的;如果爸爸上班,妈妈就会带着弟弟去,因为下雨了,妈妈舍不得让我一个人在外面挨淋……
就这样遇到了很多次这种情况,所以就在思考: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绝对干燥的地方呢?比如说一个沙漠里,有没有可能一个雨都下不下来?后来想到一个方法验证一下,于是就跑到县城的书店去买《气象知识》(那是我第一次去书店,而且也是十年内唯一一次),买了之后就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来到镇上,又走了十多分钟的村路才到家,一到家就把书拿出来看,结果居然找到一篇介绍“雨影区”的文章(虽然不知道这个词条具体什么意思,但是看到照片里的那些沙漠貌似都没有降雨,心里就很欢喜了)。
那时候信息渠道很少,也不知道如何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于是这个疑惑就在心中埋下了种子。之后每次下雨我就忍不住想,我在雨影区内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就算爸爸不在车站接我,我也能够自己走了十几公里回家,如果不是在雨影区,而我还在外面瞎逛的话,那我岂不是要淋成落汤鸡啦!!!(那时没有手机,又没有其他通讯工具,不能随时跟家人联系) 然后就这样忐忑不安地过了一个又一个星期,直到又一次周末回家的时候,发现天竟然放晴了……
终于放心地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当然,现在已经是雨热同季的地区了……不过还是在热带地区找了一个工作,离爸妈近一点,可以常去看他们~~~
天气是一个在多尺度上涉及气压(海拔高度和时空)变化的复杂系统,其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大气中不均匀的能量分布,主要是由辐射、地形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引起的。这导致空气中压力、温度和湿气的变化。
这些变化有利于空气移动,从而产生风、上升运动、云雾和降水。因此,天气是指发生在某一地区大气圈中短时间尺度(从几分钟到几年不等)的气象现象。
天气一般指日常生活中对气候的定性描述,而气候则是指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人们经常把它们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说。虽然这两个术语经常在科学上被互换使用,但在技术上,它们是截然不同的。这两个术语主要区分天气是指较短时间周期(数分钟或数天)中影响给定位置的气候现象和条件,而气候是指长时间内平均的大气条件。
除了日常的气候描述外,大气过程的分支研究也在继续进行。气候研究侧重于理解各种气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天气研究侧重于短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大气现象的发展和运动,而气候工程侧重于如何改变大气过程。
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纬度。太阳直接辐射在较低的纬度比在较高的纬度更加丰富。随着纬度的增加,更多地使用大气吸收的光和辐射以及行星曲率引起的入射角变得更倾斜,并且辐射经过更长的大气路径被更多地散射。因此,较低的热量进入高层大气,较低的纬度有更多的对流,而且通常比其他地区更容易下雨。随着纬度的增加,对流变得越来越少,更加稳定,空气通常更干燥。
大多数世界气候信息是在北纬78度和南纬78度之间收集的。在这两个高纬度地区之间的所有地带,辐射以一年中某一段时间为最大。地球倾斜的轴向和它的轨道导致在冬至前后,北半球远离太阳,在夏至前后接近太阳。在北纬30-60度之间,海陆热容量的差异导致冬季(和早春)比夏季更干燥。在南纬30-60度处,强大的西风使气候相当均匀,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季节变化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最为显著,那里的变化从极夜变为极昼(反之亦然)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太阳辐射的年度循环,在整个一年期间都没有太阳辐射的极夜时间。即使在夏季,太阳通常也只在地平线之上,只有在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在冬季极其微弱(通常在雪面上有很强的反射),而在夏季则要强得多。在北纬65度到80度之间,气候非常寒冷,通常会有永久冻土。冰在较冷的冬季形成,而在较暖的夏季,特别是在南纬55度到65度之间,会融化。
赤道地区(南北纬15度之间)全年都会得到大量的太阳直射辐射,这导致大气对流、云、大量降水和相对平坦的季节变化。离赤道越远,太阳辐射的水平和变化越大,导致离赤道越远,大气对流越少,也更加稳定,导致降水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