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型基金有哪些?
根据投资策略的不同,公募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其中,股票基金按照投向不同又可分为指数型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等;债券基金按照是否通过信用评级来挑选债券进行配置,又可以分为二级债基(主要投转债)和一级债基;而货币基金则是以现金资产和1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券为建仓基础。 这里我们讨论的基金类型是股票基金。
目前市场上的股票基金按照是否采用被动式投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型基金和主动管理型基金。
一、什么是被动性基金? 被动型的基金就是采用“不动如山”的策略,采用完全被动的投资方法,力求跟踪指数,实现与表现最佳的对比。
二、什么样的基金属于被动型基金呢? 对于上述定义中的几个要素加以说明:
①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这是衡量基金业绩表现的标尺,可以简单理解为“把基金业绩的表现跟一个标的做比较”。这个标的可以是同类基金的平均水平,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目标(如上证综指、深证综指等)或某一组特定的组合(如股基TOP20等)。
②采用完全被动的投资方法。这要求基金经理不能为了追求超额收益而采取主动选股或者策略投资基金的方式。在A股市场,大多数的公募基金都是采用主动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会通过调仓换股的方式寻求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这种模式称为主动管理。与之对应的,采用完全被动的投资方法的基金就被称为被动型基金。采用被动投资的基金产品主要有ETF、LOF和分级基金。对于普通股民来说更为常见的是ETF。比如创业板ETF就可以理解为在成分股中选择50只优质股票,然后按一定权重拼凑成“创业板指数”,并尽量保持指数的稳定性,以便实现对指数的一致追踪。
③力争实现跟踪指数的效果。由于指数往往是经过优选的一组证券的组合代表,那么如果基金能够实现相对指数的跟踪,基本上就能达到基金合同的要求。当然由于跟踪误差的存在,绝对跟踪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尽量减小跟踪误差却是所有被动型基金努力的方向。
三、为什么会出现被动型基金?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随着投资者逐步成熟,会更多关注基金的“背后”运作情况——尤其是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能力圈以及所犯的错误。相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被动型基金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加规范,更符合国际化趋势,也更有利于保护基民的利益。
实行被动型投资策略也有利于打造基金公司的品牌。因为一旦基金采用了被动投资策略,就意味着基金经理不需要凭借“选股”能力来获取超额收益,也就意味着基金经理的能力圈不在于选股,而在于控制波动和跟踪误差。这实际上拓宽了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有利于建立行业壁垒,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