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能打过泰拳吗?
现在的人总喜欢用现代的技术去要求过去的武术,这是不科学的。 拳击是近代发展起来的运动项目(1867年第一场比赛),在西方也是从十八世纪才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奥运项目。而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基本是以冷兵器格斗技击为基础的。在传统中国,一个普通平民就算能买到铁器,也不可能拥有重火器的,所以近战肉搏技术(包括剑术、棍术等)一直是主流。
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人也发明了枪炮,但传统的近战格斗技巧仍然受到推崇,著名的咏春拳就是在鸦片战争中由一代武师叶问的祖先叶云起所创。至于太极,更是以柔克刚,借劲打力的理念,完全符合现代搏击的理念。当然,你也可以说传统武术是守旧势力,阻碍了搏击的发展。但试问一下,没有传统武术作为根基,现代搏击又怎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呢? 从上述历史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就有着很强的技击传统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只不过这种技能并不注重实用,而是讲究以巧制胜,以弱胜强,以手法快速多变取胜。这与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现代格斗项目追求肌肉和力量的竞技性是不同的。传统武术强调的是内外兼修,是体能与技战术的完美结合,不是单一靠体能就能决胜负的。如果非要比较的话,传统武术更接近拳击、泰拳,而不是空手道、跆拳道。
任何一种搏击术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陷,泰拳的优势在于拳套轻、拳速快、腿法凶,缺陷也是拳套小、拳速快和腿法凶(没说错)。拳套小拳头的打击点就小,可以提升击中人体脆弱点的概率,拳套小胳膊的负重也小可以提升拳速,拳速快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时间内发起多次攻击(通常体现在连击上),腿法凶就是指使用范围大和力量足。
大家只要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有这样三种特点的搏击术,很显然就是为一锤定音服务的。泰拳在东南亚地区横扫拳坛,和它短时间内的恐怖火力输出关系甚大。举个比较贴近的例子,泰拳手的攻击力堪比二战时期的P40战舰,不论是俯冲速度还是打击火力都要强于佩刀战斗机,因此P40被冠以“飞虎队”的名号在亚洲战场上横扫海空。
至于中国武术中长拳的特点,从“中长拳”的名称中大家就能理解一二,“中长拳”指的就是此拳侧重训练的是人的中长距离作战能力。中长拳的腿法比泰拳更高、拳法的范围也更广,由于拳法和腿法之间有较大的距离差,理论上“中长拳”的拳法和腿法都不好同时兼顾的。
“中长拳”的核心技击思路是“以长击短,以柔制刚”,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的话,如果把泰拳手、空手道等拳手看作是P40级战舰,中长拳武术选手那就是零式战斗机。零战的机动性远超P40,只要P40被拉入持续缠斗中,P40的战斗力就无法施展了。一旦泰拳手打不中我们,拳速快这一优势也就荡然无存,而随着双方距离的拉长和拳法角度(拳法越往下越刚猛)、力度的受限,泰拳手的优势会被限制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