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星宿五行属什么?
这个问题有意思,因为室火猪和室水豕,是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室宿(今天的心宿),发现其出现时经常有“伴星”(即“合宿”,其实只是月亮移动的轨迹),并且这些“伴星”在一个月内有亮度和位置的变化;同时,古人还发现,每隔120年,这颗“伴星”就“回归”一次。 于是就有了《周礼》记载的“祭星”之礼、以及“归妹卦”(离上兑下,象征“女嫁”,但是有“少女”之意),来祭祀这“一颗”星星。实际上,当时的人们肯定不知道,他们看到的“一颗”星星其实是两颗,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所以不同季节它们看到的“心宿”其实就是不同的两星(今天的双星系统)。
不过古人还是很聪明的,他们发现了这些“伴星”的规律:当月亮位于东方,“伴星”位于西方的时候,“心宿”最明亮。于是,根据这个规律,每年都可以“预测”月亮和“伴星”的位置——这就是“推背图”之类的预言方式的由来。 其实,除了这种周期现象之外,还有周期更长的“聚散”变化。例如,每当天象发生异常(日月食等),或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造成“节气”变化),或者是地球和月亮之间相对位置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心宿”的亮度产生变化。
从汉朝开始,人们就根据“心宿”亮度的这种周期变化和“聚散变化”,来“校对”自己的历法——这是不是比“望月”要靠谱一些呢? 后来,到了明朝末期,有人根据“推背图”中的图像所描述的现象,绘制了第一幅真正的天文星图——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一张。图中用文字标识出了“北斗七星”、“天鹰星座”等名称,还标出了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北极星”的“勾陈一”(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北极星”是“勾辰”)。这张图被收录在明末出版的书籍中,应该是当时社会上较为流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