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行中土克什么?
在古人的观念里,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人们发现某些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时,为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秩序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观念就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因此五行的相克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五行相克的含义也随着它所依附的文字而千差万别起来。 以木为例,《尚书·洪范》里说“木曰曲直”,所以“木形之人”是“条达活泼、乐观自信而又善良温柔的人”;《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木居东方,昭著日月,性专直行,不曲而行。”所以“木德者心专意直,有才气”;而在《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里则说“心火者也,其用摇荡上虚”“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面的“心平肝热”、“心火炽盛”、“形实热郁”等等又赋予了五行相克以新的医学内涵。
尽管古代哲学认为五行是有固定位置的,但是它们的作用却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 所以古人所说的“土克水”并不是指土能直接克制住水,而是指土得令或行运至土的时候,水受到土的制约而不能过于泛滥。同样火克金也不是指火直接消灭了金,而是指火制伏了金,使金的肃杀之气不能肆意妄为。
当然这种相生相克的规律是相对而言的。也有特殊的情形被称之为“专旺”或者“从旺”。也就是说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某一行不但不受克伐,反而能够大肆生长。这在命理学中被称为“旺极不生人”或者是“旺极反克”。 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某一生辰八字的运势特别好,好的让人目眩。
中医的五行(五元素)学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所构成,万事万物和人体都是五行生克制化的结果。 五行之像,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之数,水曰一,火曰二,木曰三,金曰四,土曰五。 五行之性,水曰寒,火曰热,木曰曲直,金曰坚,土爰稼穑。金木水火虽分旺,总不离乎土中生。 五行之位,金居西,木居东,水居北,火居南,土居中央。 五行之精,水曰波,火曰光,木曰屈,金曰刚,土曰黄。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五行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从木的方位东方去考察与土的方位中央的关系, 可以看到东方首先承载的是土,土被刮风化成了沙石, 于是沙石覆盖了木,因而东方木被中央土覆盖克制(相克是指此五行的“太过”对彼五行的“乘侮”和“反侮”作用)。木→土(木生土)是生克关系; 木(东方)→土(中央)是方位关系;木的相生所生者为火(即木→火), 木的相生所不生者为水(即木不→水);木克土、木不克金是生克制化的制约关系。 五行土有“湿”之特性,“寒”、“热”、“屈”、“黄”则属于土所不具有的 五行其余四行的特性。 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生”即相生相成、相助相养、相互促进之意。五行相生实际上是一个有序循环的过程,是相互推动不断生成的过程。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谓“克”是约束、克制、遏制之意,五行相克也是指在一个有序、循环的过程,实质是一个物质相互转化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一个对立统一的五行结构,五行生克是五行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五行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五行系统平衡协调的机制。五行乘侮是在一般生克关系的基础上出现的过度的生、过度的克或者反克的现象。所谓相乘,就是指某种五行所“克”对象以外的五行,对原来“克”自己的五行的过度克制,产生破坏正常生克关系的情况,如水克火,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土克水。所谓相侮,就是指五行中某种被“克”的要素反过来去“克”原来“克”自己的要素,产生破坏正常生克关系的情况,如木受金克而行火侮金、木受土克而行水侮土,火受水克而行木侮水,土受木克而行金侮木,金受火克而行土侮火。相生相成,相克相胜;相生在先,相克继后。这是五行系统相生相克的通常状态,属于五行的有序和谐运动,能维持和促进事物之间的协调关系。相生太过、相克太过(或不足),相乘相侮则破坏五行系统的运动秩序,导致五行之间的不平衡而发生疾病。
所谓相生,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另一行,具有资生、促进和协同的作用。所谓相克,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学说用以说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协同和制约关系,以及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的关系,并用来解释人体的地理分布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