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字的五行属于什么?
“得”字在《康熙字典》里,音义皆同于“德”。 《说文解字》解释“德”,段玉裁注曰:“言得也。从行、得声。”也就是说,德的本义是得到,与行为有关,所以造字元素中包含了行走之“行”;而得的本义也是获取,所以与德一样有行的要素在其中。
现在我们来分析“德”字。《康熙字典》收录的“德”字,共有21个读音,分别为dé、bái dé、duó、yuè dé、dí、shén de、chēn de、qìng de、yāo de、lóu de、mò de、jú de、xǐ de、yù de、sài dē、zhí de、hán de、fǔ de、pō de和nuó de。
其中,读de时,意思是指德行、品德。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德厚者,名利归之。”——《庄子•天地》 读bái dé时,意思是表示恩惠或情谊。如“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所至,礼必至焉。——《中庸》”“君于马厩,若曰‘伤未愈,不可疾驰’,则其德全矣。”——《庄子•养生主》 读chuó de时,意思是指树木枝叶繁盛。如“林木茂盛,飞鸟回旋——《左传•桓公十年》“春木勃发,百草滋荣——《礼记•月令》” 读què de时,指的是草木果实成熟。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采樵深入,薪桂人焦。——《古诗十九首》 除了以上21种读音以外,还有多个异体字。
这些字形、音节的繁杂,反映了“德”字的古文字形变化之多。这种繁复的字形,一直持续到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文字体系开始混乱,“德”也有了简化的趋势。但是不同的古籍所记载的“德”字,字形依然有差异。如唐代韩愈所作《原道》:“故吾愿为儒者,作诸子,俾后人,惟孔氏。”文中“德”字作“惪”。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谈到“德”字时说:“德字古只作徳,今作悳者,误。”明代梅膺祚《字形通》里也说:“徳,古文作悳。”可见这种字形上的错误,从古到今都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