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如何分五行?

浦馨元浦馨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曾在古代文学的硕士论文中,谈过这个问题,但内容十分浅略,因为涉及到汉字起源的一些情况,所以也不太好展开来说。现在只能捡些与“五行”有关的片段来聊,算是抛砖引玉吧。

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以及演变都反映了它的造字结构和原理。中国传统的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的——所谓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而万事万物都由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种看法。这种观点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比如中医把五脏六腑分成属火、属土、属水、属金的五个部分),同时也影响了汉字的结构。因此,在研究汉字结构时,往往需要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来看待。

下面就来讨论几个典型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上图为甲骨文的“日”字和金文以及小篆的“日”字,可以看出,这个字形是由一个圆圈加上一竖或者一横组成的。那么,为什么用一竖表示白天呢?用一横又代表什么呢? 我想,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所以就用一竖表达。同时,因为早晨的太阳比较暗,黄昏时的太阳比较昏黄,所以在上面加了一些符号作为修饰。至于一横则是指月亮,因为在晚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月亮的形状。这就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所创造的文字。 第二个例子,上图是甲骨文的“月”字和金文的小篆及楷书,从上面的图可以清晰看到,这是一个以圆弧为基础,以两道弯勾为装饰的象形字。 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所以人们认为它跟人的情绪有关。而在上古时期,古人将人的精神与天体联系在一起,如《国语·周语》记载:“夫天地之气不合而无远弗届”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月亮还有阴晦、明亮等区别,于是就有了上弦月和望月的差别。另外,古人还用月亮的形状来表达某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我们常说的“人约黄昏后”中的“月”,实际上是“夕月”的意思----即夜晚祭拜月光女神的意思。 第三个例子是我最近才看到的,也是关于“日”的例子。 上图是甲金文和小篆的“旦”字。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的左边是一个竖着的“日”字旁(注意不是“目”啊)。这是什么意思呢?

据王筠解释是,“旦者,明之始。”因此,这个字就是指黎明时分太阳刚刚跳出地平线,光芒四射的样子! 第四个例子是《说文解五》中的段玉裁所说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日月星谓之三光”。他举了三个例子: 1.《书·泰誓》:“惟天恤民,凡天下国家有灾凶,汝既同我心。又作君父民父母,以勖民命。”这里指的就是“三光”。因为“日”“月”“星”都代表了天体,所以就可以叫做三光了。

2.《尚书·大禹谟》载夏禹告诫舜帝的话里也提到了“三光”一词:“帝曰:‘咨,禹。汝亦不隐吾之罪,知吾德之未至,小人同处,其道相违……”这里的“三光”指的是日月星辰,因为它们都是天体。在《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有这样两句:“上帝临女,毋贰尔心,乃大乃光,懋乃有常。”其中“光”也可以用来形容日月星。

3.《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晋楚之战,晋军大败而归,晋景公问于师旷曰:“师旷!今者我军失利,主帅先归,此战何如?”师旷回答说:“日月星辰皆无光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黑夜来临的时候,如果天空中没有一个能够照亮大地的东西,那就说明此时已经天黑了。因此,这里就把“三光”作为黑夜的代称。 从这三个例子的出处我们就可以看出:古书中的“三光”常常被用来描述宇宙中的事物或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当然也包括了人事、吉凶等等方面的内容了。 我认为这些例子足以证明“五行”在汉字的构造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也很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长一点的解答了,但没被收录在知乎,在这里粘贴一下,因为有人问过类似问题

1.为什么古人把五行和天干地支结合呢?为什么不单独使用五行呢?比如说只用五个元素组成世界,或者用阴阳二气形成天地万物(比如太极生两仪),这样不是简单很多嘛。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

答:首先,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一 其次,“五”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重要的数字之一 为什么不单独使用五行呢——这个单独是指不用天干、地支还是不用八卦呢? 其实五行并不是一种单义性的理论体系,五行相生是火生土土生金生水再生木,这表示的是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五行相克则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但是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叫“五行相侮”,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水克木。

所以,如果不用五行而单纯用水火土木金,那么就只能从水火讲起,再论及水土金木。然而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根本不能说明事物的产生过程与一般运动规律。 第三,题主可能误解了文字学上“象形”“会意”“表音”的概念。这些概念不是像我们现在的拼音字母一样用于标注读音的工具,而是记录发音的文字符号本身,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个字可以读成某某声调”而不是别的什么含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