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五行代表什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之为五材,它们互相资生,又互相制约,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 一种动态的平衡,即为中国的五行。这种观念后来发展成为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相生相克的系统理论。
相传五千年之前,中国就有“五行”之说,金木水火土,五者的相对平衡对应着万物的平和与安宁。其实,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生活以及大自然中诸多事物与现象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辩证观点。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尚书·洪范》篇中提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认为大自然由水、火、木(树)、金和土五种元素所构成。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可以解释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化等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化。
《尚书·甘誓》有载云木:放齐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即:冒犯威严轻视金、木、水、火、土,懒惰地抛弃了三正)。这里,五行一词首次出现。
春秋时期,五行说成为一种流行学说。《左传·襄公》记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又:“五行之官,是谓五官若迭相救,代主一官,是谓乱政,必有大咎。”
《国语·郑语》中,史伯回答郑桓公时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周语》中,周景王说:“火、水、木、金、土、谷惟修,故列序之。金、木及水、火、土、谷,是谓五官。”又说“土、木、水、火、金、穀,谓之六府”
《管子·五行》篇中有“五行,其本无所稽也,则其事因是也”。在《幼官》中还记有:木、火、土、金、水,五常之数。
战国,五行说进入发展的鼎盛期。五行说在当时不仅是一种宇宙观,而且成了一种方法论,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并在运用中发展了五行说。
荀子将五行、五材,五味、五色、五声、五臭并论,使之系统化了。
墨子将五行、五味、五声、五色、五谷、五臭、五祀等相提并论,也将五行说系统化了。
《礼记·月令》篇中的五德、五材、五味、五色、五音、五臭、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五祀、五官、五气,均以五行来配。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应同览》篇中说:“行其政令,发号施令,而俟其卒也,以五为纪”;“凡用兵之终始,将以五行”;“以用兵相征,则五行之道,将有主焉”,把五行说应用于政治、军事和立法上。
邹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说,推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五德从所不胜转移。”
西汉初期,董仲舒等封建思想家将五行说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神学化,使之成为封建神权法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支柱,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汉代以后,五行说更臻完善和成熟,广泛地服务于传统的哲学和文化,诸如易学、中医、卜筮、命相、堪舆、农事、军事、立法、政治等活动并得到发展,其范围更加扩大。
近现代以来,一些学者继续深化五行说的研究,探讨五行说的当代价值,使之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