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救援结局活了吗?
自6月初“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自动对接后,“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两个中国载人航天器开始携手开启了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在此期间,它们将进行多次空间交接,完成多项技术验证,而“天舟一号”的最终使命则是执行太空救援任务,将被改造为载人飞船,在2017年10月接航天员回地球。如果“天舟一号”最终完成了改造,它将成为人类的首批商业宇航员,成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艘执行太空救援任务的太空飞船。
太空救援,一直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1971年4月19日,“礼炮一号”空间站发生严重事故,舱内生命保障系统遭破坏,3名苏联宇航员紧急乘坐“礼炮四号”在太空中进行救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救援行动。1991年9月13日,“和平号”空间实验站发生火情,2名俄罗斯宇航员成功弹射出舱,另一人则丧生于事故中。在“和平号”发生火情15分钟后,“梦想”号载人飞船迫降欧亚复线,最终也没有探明火情的缘由。2001年9月,“联盟号”载人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与轨道舱脱离,“联盟号”在运行了2月24日后终于被“飞跃者”号完好接回。2003年2月,“进步”号载人飞船在回收时失事,3名俄罗斯宇航员丧生。
从历史上看,空间站的空中救援行动虽然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实施都非常困难,每次事故后的救援行动也都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来准备。这是因为,空间站的救援活动具有不同于载人航天普通的乘员撤离和返回的特点。一般说来,一个处在正常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当出现险情需要进行紧急撤离时,撤离方式和途径都是事先计划好和准备好的,只需要按计划执行就行了。而空间站的营救则不同,由于它是一个处在正常运行的人造太空站,它的运行轨道的高度和姿态在太空中是不断变化的,被救援的舱段与地面的指挥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它的内部环境、设施、舱内物质成分和状态都异常复杂,而且,救援时机和营救手段都不太确定,这些都增加了营救工作的复杂度和危险性。
可以想象,空间站一旦被救援下来,那么它内部的结构就失去了完整性,空间站的“身体”就会严重受损。在这样的情况下,返回舱能否正常返回地面,航天员能否健康回归,这些都得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航天员的健康得不到保证,他们如何能够对后续载人飞行作出贡献呢?如果返回舱不能正常返回,又该怎么处理太空垃圾的问题呢?而这些,都将成为我国未来执行太空救援任务所要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