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有什么作用?
题主说的是药用方面的吧,我来说说这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明确一点,中医古籍中所说的“枯草”不是现在科学意义上的“草本植物”(狭义),而是对某些植物茎叶萎蔫、枯萎的形容,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草木”。 《神农本草经》等古书关于“枯草”的记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现代医学对药物的有效成分或者含量的分析。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学历来讲究“整体观念”和“天人感应”,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因此药物的采集有“因时制宜”“因地取材”“因材选用”等诸多原则。所以,即便同样是一种中药,因产地、采集时间不同,可能成分和疗效都有差异。 再个,古代的“一药多用”也是普遍现象,一种药物可能在不同的书籍里被分成不同的药材进行利用,如荆芥在不同书里分属“荆芥” “荆芥穗” “荆芥叶”,这些不同名称的药材,可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采收时期或部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现代人对中医药的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以今非古。
回到正题,古人认为枯草(或者说“百草”)能够明目,主要指的是其中的甘草、决明子、夏枯草这3种药物。 其中,决明子和夏枯草是明目的良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决明子,甘,平,……主治目疾”(眼科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决明子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以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5]。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决明子的降脂明目作用与动物肠管运动有关;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显示,决明子的最大耐受剂量为48g生药/kg,相当于人类用量的69倍,表明其安全性良好[4]。可见,只要对症,合理运用决明子是一味效果不错的明目药物。
夏枯草也是一种清火的明目良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介绍了夏枯草的用法。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则建议,“明目,取夏枯草捣为末,煎汤,一日两次灌服”[7]。 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称道:“夏枯草,至微而至灵之物。”并具体阐述了夏枯草的作用机理:“夏枯草能治眼病,非滋阴之药,实开泄之力使眼病得愈…盖风邪火邪得此而下泻,眼目之瘀滞莫不因此而消散也。”
至于甘草,更是被历代医家推崇备至的药物之一,被称为“众药之王”。虽然现代医药学已经证明甘草含有甘草酸类物质,具有抗病毒、抗氧化、抗溃疡、解毒、抗肿瘤等作用。但是,甘草的明目作用却在医学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人们传统认知中的“明目药”概念有关(即认为明目药只能是清肝、润肠、养阴之类)。不过,目前对于白内障、青光眼患者来说,医生还是会经常开给病人服用或注射用甘草酸苷,以减少手术后的复发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