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什么生肖?
“进士”,这个词语出现在唐朝,是科举考试及第后的称谓,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但比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档次高很多。考上进士后,就有资格做官了,但不是一定就能做成官 ,还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授职为官。不过这时已经算是官身了,可以拿国家工资了(虽然还不一定能有官做)。考中进士后称为“登科”“及第”“入围”等称呼,也有的省称“甲第”“鼎甲”“荐第”等。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每年举行的常科由礼部主持,主要考试科目分诗(赋)、文两个类别;每三年举行的制科由皇帝亲自出题,测试内容不定,所以很难预测。不管是常科还是制科,最终都要经过殿试确认成绩,也就是由皇帝亲自看试卷定成绩。这种考试制度非常公平,不论你是豪门贵胄还是草根平民,只要你有才学就可以参加考试并得到承认。唐朝出现许多“白衣公卿”这样的成语或典故。
宋朝时,制度与唐代差不多。宋太祖赵匡胤为了抑制武人势力(五代十国时有藩镇割据现象,很厉害),提倡文官治国,所以科举在宋代非常重要,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途径。宋代的科考除了诗、词、赋以外又增加了经义,就是解释儒家经典,这个难度很大,因为不能照本宣科,须有自己的见解。
元朝时,由于疆域辽阔,元世祖忽必烈认为治天下,唯论人才,不究出身,于是取前代各朝优点建立了一套新的选官制度,称为“蒙元选官制度”(《中华大典·政治典》有介绍)。元朝天才卓绝,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都可以任高官。元代的进士,根据不同的考试地点又有“南榜”和“北榜”之分。
明朝建立后,承袭了元代的选官制度,又做了一些调整。明世宗嘉靖皇帝时,对官员选拔制度进行了较大改动,形成了后来流传至清朝的“八股取士”制度。所谓“八股”是指文章的格式固定为“破题、承题、起讲、出题、破题二道、起讲三道、落卷”等等,不是指必须有八个段落。至于内容嘛,当然是以儒家的那一套为主。
清沿明制,科举制度大致相同,只是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份科举考试卷流出,科举制度正式终止。 从唐至清,一千多年的时间,科举考试都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地位最高的“职业”之一了!考取了进士就等于拥有了“体面工作”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