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袋什么时间引进中国?
“麻袋”(mama)这个词汇的进口,与“沙发”(sofa)一样,也是来源于英语。 最早的证据来自1920年6月出版的《东方杂志》第17卷第12号,其中一篇题为《最近之西学名词》的文章这样写道: “Mama”这词是英国人造的,指那东西的“套子”(bag)。因为从前的人把便帽(bonnet)拿下来放在枕头上当枕头用,那帽子上的带子(strings)就拖到前面来。因为要用手指去拨开这些东西,所以就得边说“mamaw”,表示要把前面那一块弄开的意思。后来这词到了美国去了,美国人觉得这东西挺舒服的,于是就把它买了回来,还带回来了这个词。不过他们把“毛妈”这两个字发音成了“sah-fah”。现在英国人把“sah-fah”翻成中文应该是“沙发”了。
这篇文章还介绍了许多其他的西学词汇,像hobby(嗜好)、ballet(芭蕾舞)、piano(钢琴)等等,这些词汇目前都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
另一篇1931年8月发表的《最新英文外来语辞典》也提到了“麻将”这一词的来历: “麻姐”一个相当奇异的称呼!这原是一个英文字的音译——Mama。为什么叫“麻姐”呢?其原因甚为有趣。据说欧洲人最初见到中国人头上所戴的扁平的圆盘状的无沿软帽时,不知其为何物,遂误认作女巫师所戴的魔帽。因以为中国人之“妈”即指此种东西而言;且这种帽子在女人中是常有的,故曰“麻姐”。及至外国人知道了这种帽子乃是寻常中国人的常服后,又因中国人总是把那种软帽当作枕头使用,遂又改用“妈”字去称之…… 该词典收录的“麻姐”一词的词条下还附有一则注释: “‘麻姐’一词为《字林西报》记者所创造,据云意在讽刺。然外人不知此二字之意义,反误以为中国人之所创造并以为有褒扬之意,殊可发噱。”
其实麻袋的由来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记载。“麻”的文字记载始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中的“薇”指的就是“麻”。《诗经·豳风七月》中记有:“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已经在享用麻籽(苴)了,而把麻用来做袋子则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发明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成书于533~544年,书中详细地记述了用“沤麻法”加工制作袋用麻布的技艺。其法可简述为:将苎麻剥皮,加水浸沤脱胶,洗净拧干,用水调灰液泼麻入池浸沤1~2日,麻软取出,用棒反复捶,漂洗后卷团,再以水调熟石灰淋泼,用脚踹踏10~20次,洗净摊晾。经过这样反复10次捶洗,苎麻的纤维洁白柔软了,才可制作布囊。
19世纪传入中国的花生壳、花生仁及玉米等高产作物,促进了麻袋包装的发展。
19世纪70~80年代开始,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迫清政府订立了《烟台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开放了更多的内河口岸。帝国主义国家的洋行、洋行买办和中国商人利用沿河开设粮行的方便条件,乘机向广大农村推销棉布及洋货,收购高粱、粟、小麦、谷子、豆子等粮食和棉花、桐油、烟叶等土特产品,全部用土工麻袋包装,从此在中国部分地区开始了麻袋的使用。据调查,清光绪年间山西省汾阳县农民就用毛头麻、苎麻纤维纺织麻袋包装小米到北京地区贩卖。
民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大搞“经济南进”,在东北地区强制农民以大量土地改种花生和棉花,就地加工花生米和棉花包,以廉价运往日本。当时用于包装花生仁、棉花的主要包装容器就是麻袋。因此,当时的东北地区是使用麻袋和生产麻袋的主要地区。如当时哈尔滨地区的土工麻袋在1932年每天用量为8000条,1938年每年消耗量为20万条。当时的满洲里也是麻袋的重要转口口岸,1931年麻袋过境出口为10.9万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以花生为原料的榨油工业、油脂化工、食品加工等得到发展,麻袋的生产和使用量不断增加。1949年麻袋(商品麻袋与土工麻袋)总产量达1200多万条。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国家把增加麻袋生产能力列入计划,陆续在山东、江苏、福建等省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麻袋厂,并在麻袋生产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同时,推广优质苎麻袋及化纤麻袋的生产,使麻袋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自此,优质苎麻袋及化纤麻袋产量与花轴麻袋产量逐年增加。据有关部门1985年统计,仅花生包装用麻袋就达到1.44亿条。同时,麻袋的出口数量也有很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