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什么也是什么?
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是传承文明的所在;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人情冷暖、世事沧桑;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拥抱着母亲,从懵懂无知的儿童成长为学生、知识分子。 《礼记·学记》中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根本在于人自身的完善。这种完善包括道德修养的提升与学识的广博。大学也被称为“学府”“书院”等。这些名称都表明了校园的核心——学习。
所以古人创办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学舍,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的场所。而现代的学校往往大楼很多,却少有空闲教室。古人创学校先建宿舍,建宿舍是为了让学生住得下,有地方安身;现在建楼却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老师的办公面积。古人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所以我们看到学校里最多的建筑便是亭台楼阁,或是与亭台楼阁有相似功能的建筑。现代的教育更加追求实用主义,一切以效率为中心。学校的规划更倾向于中规中矩、整齐划一。
古今学校另外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师生比。古代的塾馆多由私塾先生一人执教。学生数量少则十几个,多则三几十个。老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如今一个班级少则几名学生,多则四五十名。同一个年级同一堂课,教师很难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古时的学子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即便家贫,为人儒雅也会受到大家的尊重。如今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的学生可能是家境贫寒,可能受到同学的歧视。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其实不论古时的书院还是如今的学校,其本质都是让年轻人接受教育的场所。
不管怎么变化,教学为核心的原则不会改变。只是在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应该始终牢记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