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到三墩怎么走?
在“杭州”这个城市里面,“三墩”的确是一个有点诡异的名字;而在“三墩”这个地方,“余杭”也是同一个道理的怪名字。 先说“三墩”: 这地方原来属于“上城区”(当时没有“江干区”),但是地理位置却是在现在西湖区与余杭区交界的“塘栖镇”一带——因毗邻京杭大运河,所以又称为“运河三墩”(其实这个叫法也不正确,因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源头是通州潞河)。
1956年设立“三墩县”,隶属于杭州(当时还未设地级市),但县政府所在地并不是“三墩”,而是设在距此20公里外的“良渚”(现在已经划归余杭区管辖了)。 为什么要在距离县城20里外另建城镇作为县府驻地呢? 原因也很无奈,因为“三墩”和“良渚”两地之间的土地都被钱塘江冲积而成,可以说是“水陆交错”,并不适合修建衙门(当然就更不适合搞房地产了)……而“良渚”附近有一块高地,地势相对较为开阔且能通舟楫,于是就选择了这里。 “三墩县人民政府”的牌子虽然挂到了良渚,但是一般人都只知道“三墩”在哪里,而且“三墩”这个名字也更具知名度、传播度也更为广泛,因此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再说“余杭”: 这个地名更加诡异离奇,这是因为“余杭”这个地名的意思其实就是“由余杭”,指的就是现在的临平区(以前是余杭区)。那么为什么叫“由余杭”或者“余杭”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春秋战国时这一带属于“越国”领土,而“越”字的读音相当于今天浙江各地方言中的“余(yu)”字,所以“由余杭”的意思就是“从我们的家乡(余杭)出发”;同样道理,“至余杭”就等于“到我们(余杭)的家乡去”。 用现代地理概念解释的话:“余杭”位于杭州西郊,东邻古钱塘江河道,南近西湖风景区,西靠天目山余脉,北连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 不过,历史上“余杭”的地域范围要比现在大很多,秦朝设立“钱唐县”时,“余杭”不仅包括了现在临平区的全部,还包括了现在富阳和临安的所有地区。汉代改称“钱唐侯国”,辖区缩小到仅及现在临平区。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置“余杭郡”,至此“余杭”才逐渐固定为县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