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异常的原因?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可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生理因素:有些孩子的神经发育、大脑功能或内分泌等会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自控地做出一些行为,如抽动症(tic disorder)、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关系不好、童年期遭受欺凌或虐待等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孩子在长大后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酗酒、吸毒、吸烟、赌博、暴力倾向及非法性行为等;
环境因素:环境污染、电视播出的暴力内容、电子游戏的刺激以及家长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学校里不良同学的群体压力也会让孩子变得叛逆,出现违反纪律和攻击性行为;
遗传基因:某些行为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由后天环境决定的,而有些行为则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如果父母一方有酗酒史或其他行为问题,孩子出现类似问题的风险会比其他孩子高。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敏感期和脑发育特点,行为问题的出现也有不同的原因。比如,1岁之前的婴儿缺乏语言能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需求,当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哭吵、烦躁和发脾气等行为问题;又如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心理断乳”阶段,他们渴望独立,但又由于能力有限而使独立成为空想,这种矛盾会让他们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并表现出叛逆和不配合。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合理的照顾,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各个敏感期以促进脑发育;而对于青春期的少年,父母要理解和接受孩子的“反叛”,尊重其独立性,同时加强沟通,共同寻找问题和解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