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
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期精神疾病之一,美国大约10-20%的儿童患过该病[1],欧洲约为4.5%[2]。在亚洲,尽管对ADHD的研究和关注还不够,但该病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估算,中国可能有超过3000万的儿童患有ADHD,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3]。
关于ADHD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可能涉及到遗传、大脑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差异。 一般认为,ADHD是一种行为问题,而并非由某种单一种类的脑损伤或者脑部疾病引起;相反,许多研究都显示,ADHD可能是一种由于多个基因的影响,并且可能涉及脑功能和结构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的复杂疾病[4]。 虽然对ADH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掌握,但是很多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神经递质有关,其中又以去甲肾上腺素能、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系统的关系最为密切。
去甲肾上腺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与ADHD有关的神经递质,随后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证明了5羟色胺和多巴胺在AD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这三种神经递质及其相关通路在ADHD患儿中均存在异常,但三种神经递质的病理作用可能在ADHD的不同症状表现中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6]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ADHD的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表观遗传学领域。表观遗传学的概念指“基因组基因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可以发生变化”,包括DNA甲基化和微阵列分析等技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表观遗传学可能在ADHD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甚至可能与遗传因素一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近有研究报道钙信号通道也可能在ADHD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