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能吃抗过敏的药吗?
2013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8期),其中就指出:「目前发现有新的抗过敏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反应报道」。并提醒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这一提醒,是针对药物曲马多(一种解热镇痛药,也是阿片类药物)的。 原来,在2011年至2012年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先后收到7批有关曲马多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病例共53例。
而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有8例,占总病例的15%;严重反应中有2例是严重心律失常,包括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在所有病例中,有49例使用了抗过敏药,占93.6%。这些使用抗过敏药的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以T波改变最为常见,有36例(占比66.7%);其次是ST段压低或升高,各有7例(占比13.5%)。
这些心电图的变化,虽然大多是轻微的、可逆性的,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作为医生,我平时也很注意给过敏患者开出抗过敏药物,比如常用的扑尔敏、息斯敏等,但这些药物都含有抗组胺成分,也就是H1拮抗剂。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指向另一种抗过敏药——H2拮抗剂。 它和H1拮抗剂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个概念:组胺。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为接触花草树木、油漆、染发剂等而出现皮疹、瘙痒的患者,他们的血清中可以发现高浓度的组胺。 作为一种炎性介质,组胺来源于免疫细胞,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过敏症状,如打喷嚏、流鼻涕、鼻塞、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而H1、H2拮抗剂,就是抑制组胺受体的两种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多等,达到控制过敏的症状。
那么,为什么需要阻断组胺的信号传递? 这主要是因为组胺虽然是炎症递质,但同时也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重要的保护性作用物质之一。对于轻度的过敏性疾病,采取抑制组胺信号传递的作用方式,可以达到既控制过敏表现,又不至于过度治疗的效果。 不过,这种药物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在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并且有高血压、心脏病、甲亢的患者应该禁用该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