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属什么生肖?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祥瑞的象征。最早出现的凤凰形象,是“凤皇”或称“凤凰”,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其全身长有五彩斑斓的羽毛,体态丰满,姿态优美。 到了汉代,人们把凤皇和鸾鸟联系起来,《汉书·孝昭皇帝纪》注引如淳言:“礼记曰‘鸾凤在东,天子礼之’,注云‘鸾凤,鸟王也’”。
这里所说的凤皇、鸾鸟当为同一物,因为“鸾鸟”又称“鸾凤”、“凤皇”。它们的特征都是:雄鸣曰“鸾”,雌鸣曰“凤”。此外还有“凤皇”,见于《淮南子·览冥篇》:“凤皇巢,鹓(yuān)雏(chú)食”。高诱注:“凤皇,仁智之鸟也。能传书焉。”说明凤皇不仅是祭祀的祥禽,而且是传递信息的使者。 西汉初期,人们在长安附近设置乐府,采集民间诗歌乐曲。这些诗作最初都用秦杂文书写成卷,《孔雀东南飞》便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开头两句就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比兴手法,以孔雀自喻,描写妻子的思念之情。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这个典故,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人五言诗,这种文体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与旧体诗别类,新体诗中有六言、八言乃至十字言等诗句。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提倡佛教,写过许多宣扬佛法的诗文。他写的《赞佛诗》二首,便是用十言句写成。这首诗的前三句是这样写的:“金翅大鹏,乘虚来下,云何不惧?佛身广远,度脱一切,云何不敬?我今顶礼,唯愿成佛,永拔轮回。”可见当时的语言已相当规范。
唐代是一个开放自信的时代,人们崇尚儒学,但又不排斥道教、佛教等其他学派。唐人的诗歌中常常使用一些外来的词语。比如李白诗“西风吹海雁,南去极边州”中的“海雁”二字,就取自梵语“哈雅努”,意为“大海中的野雁”,用来指代信鸽。张九龄《海上生明月》中的“天涯共此时”,“天涯”即是指远离国土之人。而“共此时”则是化用《金刚经》的话“如来无所住,而恒转法轮”“众生共业故,现在于此”。这说明佛教用语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凤凰,是百鸟之王,其形为“蛇头、龟背、燕颔、龟尾、鹰爪、五色文章”。“文章”是花纹之意,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长处。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典型的远古图腾,有“天下太平”的吉祥象征。
凤凰,与龙一样,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象征、神物与神器。是中国最古老、最初级、最基本、最经典的偶像和标志,是中华民族的根和源的浓缩和聚焦。其文化影响空前绝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耀古今,五彩缤纷,遍及寰球,具有永恒而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普遍而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它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之灵魂,炎黄子孙龙凤传人之命脉。她的崇高地位与伟大作用,不可挑战,不容替代。
凤凰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它有五种颜色,分别是红、黄、绿、紫、白;有五块宝石,分别名为:温瑾——胸后(赤色);劳光——头上(赤色);夜光——颔下(赤色);广润——背上的(青色);五色光——尾下的(五色)。它的形如鸡(一说为孔雀),头像蛇,后背像龟,胸前像燕子,尾巴像鱼,爪像老鹰,有五种颜色。它飞起时,能听到美妙的音乐,风和日丽,祥云缭绕。凤凰只在幸福太平之世或圣人出世时才会出现,它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因此凤凰作为吉祥鸟,与龙凤呈祥、飞黄腾达等吉祥话相联系。
关于凤凰的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凤皇于飞,遵彼幽谷。于彼朝阳,呜呼鸣呼,其羽济济。”“凤皇于飞,遵彼中河。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凤皇于飞,翔彼高岗。赫赫有名,差池其羽。”凤凰也有雌雄的之分,雄的叫凤,它头像蛇,背像猪,胸像鹤,肠像凑,腿像鹰,足迹像文字,尾巴像彩霞;雌的叫凰,头像鹅,背像羊,腹像鸿,斑纹像鹄,腿爪像犀牛,尾巴像葱管。因此人们通常称优秀的夫妻为“凤凰于飞”或“比翼连枝”或“鸾凤和鸣”。
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字子长,别名“凤雏”。因为司马迁的先辈都是朝廷的“太史令”。相传,当司马迁未出生时,他的父亲有一次夜观星象,发现奎星(掌管文运星象之一)异常明亮,因此断定必有历史文化名人将要诞生。又因为他家是掌管文化典籍的,自然应有文曲星下凡,因此,待到这个男孩降生以后,就给他取了字“子长”,意思是孔子的接班人,乳名“亚圣”,这自然是把司马氏家族的地位和孩子即将有的作为抬高到了极限。然而,孩子周岁时,客人来作贺,这孩子却不抓笔墨纸砚之类,却独抓了一只凤凰玩偶,来客不解其故,太史令只好依从,说:“凤雏,凤雏。”这孩子长大后,果然学有专长,终于成长为著名历史学家,写出了52万字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