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湿度怎么看?
气象学上的“湿”,跟日常生活用语里的“潮湿”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气象学的“湿度”,指的是空气的相对湿度,用绝对湿度表示,单位是克水/千克空气(g water/kg air)。而日常用语里的“潮湿”则是指地面物体受潮、含水分多的意思,所以是用不到“湿度”这个词的——你不可能说“这雨下的,地面都潮湿了”。 要表达“潮湿”的意思,需要加入一个衡量物体含水量的基准线:通常以饱和水汽压和空气相对湿度来作为这个基准线。当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高于饱和水汽压时,空气就达到了过饱和度,多余的水汽就会在空气中凝结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雨雪;而当空气的实际水汽压低于饱和气压时,就多出了一部分游离态的水分子,这部分多余的水分子会聚集在地面物体上,发生凝露或者凝结,这样地面上的物体就会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变得“潮湿”。 所以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空气达到过饱和状态后才会有“潮湿”这一物理现象。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这个临界点: 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的临界条件: 其中,R 是水在空气中的溶解度(单位浓度),C是空气中的含水量(单位体积内所含水分的质量),P是大气压力(标准大气压下约为101325帕)。
举例来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0℃时,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约为2.674×10^5帕,即当大气压力增加1个千帕,温度降低1℃,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约下降3%。反过来,只要知道当前的大气压力和温度值,就可以计算出此时空气是否处于过饱和状态了。 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水会在空气中直接凝华成固态雪花飘落下来,这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会在0%附近不断变化,但绝对湿度基本不变。只有在正气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雪才开始融化成雨滴,也就是说这时候空气的相对湿度才会大于100%。可以用“0℃以下不结冰,温度计指示的温度等于水温”来表述这段时期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