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属五行的什么?
“天生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身体上的变化总结出来的知识。这一知识体系的形成对中医养生、用药、针灸等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天五行”呢? 古人将宇宙万物分为五大类,即天地阴阳,称之为“五行”,又称“天地之五行”。 在《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中,黄帝问于岐伯,道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五行者,阴阳之序也。”“天地之气,上下逢源,左右流通。故曰:无形无气,则无生。有形有感,则有生矣。”“五行”在《内经》中属于天之阴阳下施化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
那么,这个“天上”的“五运六气”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 中医讲“天人相应”,这个相应指的是什么呢? “五运六气”会影响一年中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到人的健康。以2021年为例,辛丑年(牛年)的“六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阳明燥金,所以2021年的上半年气候以湿热为主,下半年以燥冷为主。 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界五行相生相克,人体的气血经络循行分布也和自然界阴阳五行息息相关。当我们接触到自然界不同的“五行”时,我们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比如说: 春天气温逐渐回升,阳气渐盛,万物复苏。此时我们体内的肝气也开始生发,如果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条达舒畅,气血运行畅通,则百病不生。 如果春季肝郁不舒,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则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进而引发全身血运不畅,气滞血瘀,轻则出现胸闷、腹胀等症,重则发生癥瘕积聚等疾病。 夏季阳气最盛,温度最高,心火当令。心主血脉,心肺之气如同燃烧的火球,推动着血液在人体经脉内奔流,滋养全身。若夏季火邪过盛,心阳亢奋,则可出现心烦易怒、睡眠不佳、口腔溃疡、皮肤干燥、便秘尿黄等症状;如果心火无法下移,耗损肾阴,则会引发虚热性疾病反复不愈,如失眠、口腔溃疡、慢性胃炎等。
秋季凉风习习,气温逐渐下降,草木开始凋谢。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逐渐收敛,阴气渐长。为了防止阳消阴长过程中出现的虚热,我们需要注意早睡早起,保持心境平和,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否则,肺气郁阻,津液耗损,阴虚肺热,易出现咳嗽、咯血、鼻塞等问题。
冬季寒水当令,冰封大地,万物凋零。人体的阳气也应势而缩,潜藏于体内。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注意护阳,避寒就温,多晒太阳,少食生冷之物,以免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问题。
除了季节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之外,节气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因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被世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每一个节气都有其独特之处,而每个节气的不同之处又正是自然界阴阳变化转折的点,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意顺其自然,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