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取名然五行属什么?
“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它们代表着五种物质,也代表五种运行状态和变化方向 。 《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中有这样一段话: “黄帝问曰:人之血气精神为何所化生? 张志聪注解说: “此节论五脏之气,皆从五行而生。
肝属木,其气风;心属火,其气暑;脾属土,其气湿;肺属金,其气燥;肾属水,其气寒。风能散气,故有春气;热能消物,故有夏气;湿能化痰,故有秋气;燥能伤津,故有冬气。” 由此可知,中医讲的“五行”实际上就是五脏之气,而五脏之气又是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五行”理解为: 春天的生气,夏天的暑气,秋天的湿气,冬天的寒气,以及自然界的中立之气——土气。 当然,这些只是对五行概念比较形象的解释。要更精确的理解五行概念,还得从阴阳五行学说入手。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其中阴阳代表着自然界的两种运动形式,而五行则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状态或功能。 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阴指阳气(太阳)不能直接触及的区域,包括人体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精神意识。阳是指人体机能活动(含新陈代谢)所表现的能量。
阴阳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划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任何一 个生命体都是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晶。 因此阴阳互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我们上面所说的“五行”其实就包含在阴阳之中,它实际上是阴阳的两个极端,也就是阴阳的两端: 阴极——寒湿(水),阳极——燥热(火)。中间的状态就是中和之气——土。
所以中医的五行实际上就是阴阳的五行。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上图形象的表达出阴阳与五行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五行中的任何一项都包含了阴阳两大元素。
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一切生命体和自然界的大众都存在着阴阳两极性的特点,并且这种阴阳两极性会随着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而随时发生着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