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轮胎企业多而不强?
“多而弱”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行业外部原因。 首先来看企业自身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产业出现“多而弱”的现象都是企业自主决策的结果——要么是前期看好某个领域商机大量投资建厂,要么是看到其他企业进入了这个行业觉得有利可图继而跟风投资。从这两种情况不难看出,“多而弱”本质上属于市场行为,只是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市场行为并不明智。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任何一个行业要想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充分的市场容量,二是要有足够的企业数量(同质化竞争)来维持市场的均衡。如果某个行业既缺乏充足的市场需求又缺乏足够的企业供给,那么它必然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就拿汽车轮胎行业来说吧,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2016年我国全钢子午线轮胎产量约为5.89亿条,半钢子午线轮胎产量则为7.49亿条;到2018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上涨至7.67亿条和9.32亿条。虽然2019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结合近两年国家关于污染防治和去产能的政策导向来看,整体产量应该不会有大幅增长。 既然产量如此之大,为什么又说我国轮胎行业处于“多而弱”的状态呢?这是因为我国的轮胎企业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研发、设计、制造、品控能力相对较弱,品牌影响力也很弱。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汽车整车制造业向外转移,海外轮胎品牌纷纷降价冲击国内市场,使得国产胎更加难以立足。以玲珑轮胎为例,作为国内一线轮胎品牌,其全钢子午线轮胎出口至欧洲市场的售价只能卖到150美元/条左右,也就是说,这条轮胎的价值还不及一个奥迪A4(参数|询价)车胎的价格!这样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国际价格令玲珑这样的国内头部企业都感到十分尴尬,更不用说那些中小型国产胎企业了。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以外,“多而弱”的局面也跟我国现阶段汽车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一定关系。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一切东西都要以计划为准,包括汽车工业。在这个大前提下,自然是先保障重点,兼顾一般。无论是轿车还是轻型商用车,国内轮胎企业的产能都是有保证的。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需要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规则来办事。这时,我们的汽车工业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优胜劣汰,能者上。于是,一些实力较强、产品品质较好的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而许多原本依靠政策扶持而建立起来的企业则逐渐被淘汰或者被兼并。在这种格局下,我们自然会出现“多而弱”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