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蓄真的高吗?
先说结论,中国居民储蓄率的确很高,但并没有这么夸张 先摆数据 有资料显示,2017年中国住户部门存款余额为227.59万亿元,比2016年增加18.59万亿,增长8.5%;人均存款约为4.8万元。到2018年12月,这个数额已经攀升至253.21亿元。 而2018年全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17.77万亿(央行官网数据),也就是说这250多万亿的存款里面大概只有一半是居民自己的,另外一半则是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而企业存款部分很有可能包含了企业的理财和投资,所以实际上这些存款中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是居民财产的。
当然有人会质疑,为什么有人存款有人贷款,储蓄率岂不是比GDP增长率还高,其实,这里面涉及一个概念,就是M2/GDP的比率。 M2作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在反应流动性方面要比CPI更加灵敏,因为其中不仅包括银行储蓄,还包括了居民持有的现金和金融机构持有的外汇占款等。
在正常情况下,这一数值应该与GDP的增长保持一定的比例。而GDP的增长一般来说代表的是一个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它反映的是“有多少”的问题。 M2作为一个货币供应指标,一般高于GDP的增长。但是,当出现极端情况时,比如说发生了通货膨胀或者金融危机,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会实行宽松的策略,大量印发钞票,此时M2/GDP的比值就会猛增,甚至发生通胀,物价上涨。
所以说,M2/GDP的比值并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数值。目前中国的M2/GDP的比值处在历史高位,达到了2.5左右,这说明我国当前流动性非常充裕、通胀压力大。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土地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造成的。房价涨了大家开心,但背后的代价却是银行的资金流紧张,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虽然大家都买账,但放出来的水最终还是会变成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