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讨好中国?
因为英国没有实力与中国为敌,只能与中国妥协。 首先,从历史渊源上来讲,晚清时期的大英帝国和中国都是东亚地区“天朝上国”的自大狂。中英两国都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国家都是边缘残部,所以中英关系从近代一开始就是居高临下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大清帝国战败并签订条约收场了第一次英缅战争的失利让英国认识到清王朝的实力其实比想象中还要差很多,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开始用维多利亚女皇的个人魅力、英使额尔金的绅士风度以及鸦片来贿赂和要挟清政府。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一直使用这种流氓加绅士的招数。甚至到了19世纪末英国还是把中国作为侵略者的首选目标。但甲午海战的惨败让英国的亚洲战略被迫转向。为了准备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迫使英国将目光转向了中亚和中东地区,从而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阿富汗和伊朗。
通过不断蚕食周边殖民地,重新集结军队和资源,使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顶住德意日三国的进攻,保全了本土。而清政府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地又赔款,丧失了最后一点尊严后,在列强的夹缝中艰难维持了半统江山。
辛亥革命爆发后,英国人又适时地站了出来,帮助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当袁去世后,英国又支持汪精卫等北洋派系。抗战期间虽说是中美团结对敌,但实际上英美还是分别支援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对中国东北和华北的租借地没有归还还擅自增加了各种权利;在云南铜矿、缅甸采锡等诸多经济领域都有他们的影子。
中苏同盟建立后,英国再次作妖,企图联合美国共同遏制刚刚崛起的社会主义大国。当然这些事虽然让老毛很生气,但还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真正彻底翻脸的原因是英帝在背后捅刀子,支持西藏地方分裂主义势力,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为此我国政府不得不以雷霆手段进行打击,粉碎了英属印度的武装干涉,并顺势收回麦克马洪线以南领土。这次英方的正式外交承认新中国,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考量后的自愿选择。二战结束后,亚非拉美许多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海外藩篱尽失。自身国力受损的情况下,主动调整对华政策,积极寻求合作。而正在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加入了万隆会议,与“泛亚主义”倡导者尼赫鲁领导的新印度关系紧张。
面对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方国家,英方选择了亲近中国,疏远印度,希望与中国携手打造新的英联邦圈。随着英印关系的裂痕难以弥合,中英关系越走越近,甚至在香港问题上,我方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