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晚还有吗?
没有! 刚刚央视宣布取消春节联欢晚会。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作为在春晚舞台上坚持给观众送上新年祝福近40年的主持人,朱迅哽咽表示:“我的家庭在中国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家中的一个,有欢乐也有烦恼……” 作为央视主持人中“老黄牛”似的存在,刘芳菲感慨万千:“很舍不得这个舞台,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我要感谢这里所有的导演和同事们。
我今年准备和妈妈一起过年,她一直在鼓励我,告诉我精彩的人生不在于是否站在了舞台中央,而在于你是否为梦想而拼搏过、奋斗过。” 张也、殷秀梅等歌唱家则表示,虽然今年没有机会再登上春晚的舞台,但以后可以发挥余热,为普及艺术作出贡献。 而明星艺人成龙、陈道明、葛优等则通过VCR的方式发来新春问候。 当然也有像刘德华这样因档期排不开而遗憾缺席的演员。
事实上从央视公布春晚节目单开始,到后来的彩排过程,及至最后总导演杨东升接受媒体采访,一直都有各种吐槽声不断。 一个原因是节目单中演员表演的节目过多,导致一些特色节目被挤压;另一个则是语言类节目太少且质量堪忧,出现“小品被毙”的情况;再者就是创新不足,有“旧锅新饭”之嫌等等……
对此你大可以说这是春晚寻求创新所付出的代价——用少量节目的高质量保证大多数观众的满意度。 但换个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春晚追求“大而全”的必然后果? 毕竟在这背后,不仅有着传统电视台受众逐渐流失的现实担忧,也有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倒逼风险。 作为一档坚持了36年的节目,春晚自然是有其存在的价值。
只是当价值体现在追求“大而全”上时,它的意义究竟还有什么? 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去理解六十岁以下的人的思想,更不能要求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去理解十九世纪人的想法。
可正如尼采所言,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在其巅峰时期意识到自己的有限,并为此而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