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高速谁投资?
在民航领域,一般只有两类人会有机会投资机场。一类是拥有丰富行业资源的国企或民企老板;另一类就是拥有雄厚资金的境外投资者。 先说第一类。
国内很多民营航空企业的创始人最开始都是从销售出发,逐步涉足航空运输的。由于起步较早,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资源和人脉关系,这些都是在行业内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以春秋和中联航为例,两家公司的共同创始人都是杨元庆,属于同一代民营企业家中的佼佼者。但两者发展的路径却大相径庭。
中联航一直是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而春秋则是民营资本的天下。所以到了2015年,中联航通过注入土地和房产资产,引入民间投资公司,实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试点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这正体现了早期进入这个行业人的优势——先发优势。当其他民营企业家还在苦苦摸索的时候,他们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这种先发优势带来的不仅是市场占有率的优势,还有政策上的优势(尤其是早期民航行业的补贴)。
而这类投资者一般来说对资金的需求量都比较小——对于飞机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他们更愿意采用租赁的方式。因为航空公司有航权、航线等无形资产的溢价,并且具有垄断性的特征,所以在经营环节他们有更高的自由度来调节收入。
再说第二类。 境外投资者的身份就比较多样了,除了个人以外,还有主权基金、保险公司、房地产开发商、甚至大型跨国企业等。
例如,2013年就出现了境外房企收购境内机场的案例。当时传闻雅居乐要收购广州新白云机场旁边的地块,建设住宅项目。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的确反映出一些境外投资者对于民航领域关注的热度和程度。
同样在2013年,西南航空以1.74亿美元购买了一架波音787客机,而这架客机的机翼部分被命名为“深圳号”以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感谢。这架客机最终落户深圳宝安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