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有什么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脾有"布精微、主运化”的功能,胃有“腐熟水谷、化物泻下”的作用。而中医的“消渴”病机,主要为热积肠胃,耗伤津液所致的阴虚燥热证候。所以,从中医治疗的角度来看,“消渴”病的防治,应当遵循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原则。 唐代《千金要方》中的二冬汤(天冬、麦冬),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的玉液汤(生地、天门冬),元代《卫生家宝方》中的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明代《医学纲目》中的三才汤(天花粉、知母、黄柏),清代《得配本草》中的消渴丸(黄芪、葛根、枸杞子、山药)等古方,都是通过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治法来达到预防“消渴”的目的。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显示,具有滋阴、降糖作用的药材很多,如太子参、黄连、黄芩、天花粉、山萸肉、五味子、知母、地黄等。其中,山药通过调控胰岛素分泌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黄精可通过改善胰腺组织代谢,阻止胰岛β细胞损伤而起到缓解糖尿病的作用;金银花可刺激和调节胰岛素分泌,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进而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等等。
还有研究证明,灵芝、枸杞、丹参、决明子等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胰岛素β细胞的作用,可用于2型“消渴”病患者的辅助治疗。另外,还有学者对100首古今方剂进行研究后发现,有78首方剂中含有山药、黄精、天花粉、知母、金银花等具有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作用的药物,说明中医学运用复方制剂的方式来防治消渴的历史渊源流长且疗效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