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比赛谁都不让谁?
“互相谦让”、“礼尚往来”,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但到了现代,这些词汇已经逐渐被“一争高下”、“各凭本事”所取代——因为时代变了! 现在的运动员们接受的是更高水平的训练和更先进的竞技理念——“更快、更高、更强”——所以他们在赛场上更多的是展现自己努力训练的成果而非“礼让三先”的中华美德。
当然,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社会思潮在体育领域的渗透。 当代中国,正是以“奋斗”取代了“礼让”作为主流价值观的时代。 从义务教育到大学扩招再到职场竞争,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奋斗”的路上。 我们提倡拼搏精神,因为拼搏可以创造奇迹;我们鼓励努力奋斗,因为只有奋斗才能带来收获。
于是赛场上的运动员们自然不会再秉承着“相互礼让”的精神去比赛。 因为那只会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如果他们秉持这样的信念——只要我付出了,我就应该得到回报——那么在赛场上自然也就不会存在“礼让”一说。
从“礼让”到“不礼让”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它代表了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在努力,所以我值得拥有更好!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也是当代运动员们在赛场外激励自己的价值观。
只不过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就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比如说在足球比赛里,为了争取更大机会获得得分,对方门将越位犯规并不会影响比赛结果的情况下,我方球员往往会选择故意手球犯规,造成对手罚点球的机会,这种直接破坏公平的方式在“我争取我应有”的价值取向里显得合情合理。 又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为了争夺篮板球而发生的争抢动作越来越大,从以前的肘击膝盖撞倒别人帮助队友抢板到现在抬腿护球撞飞对方队员,这种对于公平的威胁也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而变得合理起来。
但值得欣慰的是,虽然现代体育竞赛更加具有对抗性,但是我们竞技体育的目的并没有改变: “为国争光”“提高民族荣誉感”依然是体育竞赛最重要最崇高的目的之一。 所以即使我们在赛场上采取了不太“友善”的方式,即使我们的竞争对手对我们十分“不友好”——甚至是辱骂侮辱,我们也应该保持风度,不做口舌之争,用实力回应质疑,用成绩击破唾沫星子。
毕竟,我们身负荣耀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