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药起什么作用?
“脱水”这个名字不太准确,应该叫抗利尿药物(diuretics)。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减少肾小管对水的再吸收,从而起到增加尿量的作用。 但是,这些药物不能像呋塞米那样直接刺激肾小球滤过膜的孔径,让大量的水分子从肾小球滤出。
这类药物的降压效果没有那么显著,主要的作用是利尿,适用于轻度水肿的患者。 常用的有醋酸去氨加压素、特利加压素以及阿米洛利,这些药物都是通过抑制ACTH和ADH的合成与释放而起作用的,属于人工合成的肽类药;还有苯肾上腺素,它的作用机理比较独特,是通过直接刺激交感神经元上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发挥作用。 但此类药物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可能引起低血糖!因为糖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当人体血糖浓度下降的时候,机体会自动分泌胰岛素,继而刺激肝糖原异生,最终转化为葡萄糖,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而糖尿病病人正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者其敏感性增高引起的,所以此时如果再使用此类药物,就可能有诱发高血糖的风险。
临床上常用的抗利尿药包括:
①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布美他尼等,这类药的特点是对水、钠、氯离子的转运具有相对特异性,抑制远端小管细胞对氯化物及水分的吸收,从而产生利尿作用;
②噻嗪类药物,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这类药通过抑制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钠钾泵,使钠、钾离子经细胞膜通透性升高,从而促使Na+/K+ATP酶活性增加,促进肾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并抑制其排泄,同时也可抑制醛固酮分泌,产生较强的利尿效应;
③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等,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对碳酸酐酶的抑制作用进而阻断了碳酸酐酶催化的碳酸和水生成,从而影响尿酸盐、磷酸盐和核苷酸的生成,进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对离子的主动运输发生障碍,最终达到利尿的效果;
④腺苷A2受体拮抗剂,如多奈哌齐等,其可以通过脑室内给药或通过血管给药达到治疗老年痴呆的目的,目前尚未发现有明确的肾毒性,在老年性肾脏病中应用较为广泛;
⑤β受体阻制剂,如普萘洛尔等,可阻断肾上腺素的β-1和β-2受体,从而发挥拮抗作用,可用于特发性水肿和高泌乳素血症的相关治疗;
⑥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盐皮质激素,如氟氢可的松等,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醛固酮血症)的患者,可使用该药物增强醛固酮的生理效应,从而加强利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