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什么天气?
气象学家们其实也常常被问到一个很小白的问题,就是“这个预测准不准啊”或者“为什么预报的有误差的呀”等等。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几个角度思考:
1. 气象学家在做出一个区域的短期或长期的天气预报时,所依据的数据和采用的方法都是符合该问题的实际情况的;例如,在一个气候学上定义的区域(如一个省、一个盆地、一个海域等)内做长期的天气观测和统计,得到这个区域大气环流的一般性特征,这是正确的。如果在同一区域内做长达几十年的气候诊断,当然也会得出气温年较差、极端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出现的概率以及气压平均值的长期变化趋势,这些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果用一个物理模型来模拟一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也是正确并且可能的。比如用大气动力学方法建立的数学物理模式能够比较准确模拟出美国西海岸的气压场结构和发展趋势,据此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未来的降雨量和出现的时间。但这种方法要求有足够多的前期资料和在初期进行大量的计算,在有限的数据下,这种办法是不可行的。
2. 由于气象学本身是基于大量观测事实的一门科学,所以在进行短临预报警报时,存在着利用现有观测技术和条件难以消除的误差。这些误差有的来源于观测数据本身,有的来源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虽然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是由大气的运动决定的,但是具体的天气现象却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同一个模式对同一个区域的预测,有时会有几天或十几天时间的偏差。如果给定足够长的预报警告期,这种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且不可完全排除。 当然,不同国家、地区和机构的监测数据会存在一定量的误差,这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为了减少误差,我国建立了国家级的气象观测网,确保气象观测的质量和控制误差源。同时,我国的气象专家也在不断完善各种气象预测方法和模型,争取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