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22是属什么?
“五行”,指的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 它们分别象征自然界中的五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二阳”指的是农历二月和八月,这两个月的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所经过的方位。 在十二月建中,二阳就是卯月和酉月;在十天干中,二阳就是甲月和己月。 为什么用“二阳”而不用其他数字来表示五行之气呢? 因为天干地支都是阴阳合成的,天干为阳,地支为阴,他们之间又是阴阳配合的关系,所以用“一阳生二阳”来代表阴阳两个方面的起始点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用十二地支记录月亮圆缺的变化,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为一个循环,如此反复。
当月亮处于初五(上弦)、十四(圆)、二十三(下弦)的时候,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就处于二阳的位置。此时天地间阴阳平衡,万物滋生。 所以农历二月、八月也就是阳气逐渐上升的时间段。 那么为什么农历八月又称为“仲秋”或者“中秋”呢? 因为八月秋高气爽,气温适宜,雨水充沛,草木旺盛生长,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月圆之夜,所以又称“中秋”。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互相生发和制约,周而复始,推陈出新,运动不已。而人类作为自然世界的客观实体,是自然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所以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及组织器官也必然符合五行变化规律。
中医学根据五脏功能系统而提出“心、肝、脾、肺、肾”的生理病理学说,利用五行理论来概括五个系统的属性,推演其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变化。又将自然界“五气”、“五味”和人体“五脏”、“五官”、“五体”等分属于五行,根据五行学说阐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复杂功能,阐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生理、病理的影响,作为诊治疾病的理论依据。
中医“五行”学说的实质,是以五脏为中心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分属归类和对自然界事物进行模拟归类,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它所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五脏之间及其他组织与五脏关系;五脏生理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后,对其他组织及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外在的内外环境变化如何影响五脏及其他组织;以及如何利用五脏与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和自然界事物的模拟类属关系以调整五脏及其他组织的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