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子地铁站在哪里?
太子地铁站(港铁太子站)位于中国香港九龙区。 该车站隶属于港铁观塘线、荃湾线、东涌线及港铁机场快线,是香港最繁忙的地铁枢纽之一。 太子站共有5个出口,分别连接亚皆老街、弥敦道、佐丹奴中心、美孚大厦、油麻地警署及油麻地警署巴士总站、新界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国际金融中心、中环广场等地点。
由于本站在观塘线上实施快慢车交替服务,列车经过本站时会有1次或2次减速过程,因此有“急流勇退”之称。 港铁计划于2024年完成兴建并投入服务的将军澳线将设两个地下站台于此站,届时将成为香港首个采用双层月台的地铁站。
太子站是香港马鞍山线及观塘线的一个车站,位于香港九龙油尖旺区太子道西与弥敦道一带。车站大致呈东西走向,是香港马鞍山线于市区的总站。在观塘线延线开通前,亦是观塘线的总站。太子站于1977年1月30日随观塘线一期通车而启用,当时为港岛线及观塘线转线站,直至1980年港岛线延线(金钟站至中环站)建成,港岛线和观塘线正式以黄竹坑站为转线站;2004年观塘线延线通车至油麻地站,观塘线转线站改至旺角东站。
太子在古时属于九龙城“新界”的管辖区。19世纪初英国商人在此租借土地建屋,并有华人将此地称为“打吡”,源自中文“Dappier”一词的音译。随后华人移民逐渐增加,形成大小数个村落与区域,先后有“大比”、“打吡埗”、“打吡圩”、“大比圩”、“打吡新田”、“太子”等多个不同的名称。直至20世纪,九龙区域行政正式启用后,最终确定为“太子”。
1973年2月观塘线动工,该工程将兴建一条全长10.3公里、有10个车站、由红磡至观塘的铁路,其中设有总站太子站,车站位于太子道西与窝打老道之间,弥敦道底下设通风转线隧道。
1975年3月,观塘线工程接近完成阶段,地铁公司举办全港市民征名比赛,为观塘线新车站命名,为观塘线通车和公众使用做准备。最后由冯文辉先生命名太子站“太子”的读音与该处原有名称“打吡”近似,亦符合传统广东地名习惯,故此被采用。
1976年观塘线进入安装及设备调试阶段,当年4月工程人员于太子站以西至窝打老道地底的观塘线隧道行驶电客车时,意外撞及一棵大树的根部,当时地铁公司指出大树根部曾被附近大厦的基柱挤压而出现折断,之后被压入地底,在工程进行时出现意外。事后地铁公司将树根运往九龙湾车辆段展览厅陈列作记念品。地铁公司在清理时将撞毁树根的地底打通,形成一条宽69米、长410米、深约8米的裂隙,大量土石陆续从地面坠落,酿成太子山泥倒塌的工程事故。
1977年观塘线通车后,由于太子当时仍是新发展地区,故此通车时使用率不算高,日均使用人次大约仅1.3万,而港岛线转线的使用人次亦不甚高,约为1.8万。为了提高使用量,地铁公司特别制作宣传车,以红橙色为主调作车身,车头及车尾以观塘线及港岛线的标志衬以“太子”英文作装饰。同时地铁公司于旺角(现旺角东)及太子两站分别设立服务亭。1979年观塘线延线工程正式开展,在兴建旺角(现旺角东)至旺角东时,由于两条线路将共用旺角东站,因此太子将会成为观塘线的总站。
1984年观塘线延线工程开始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同时香港亦放宽旅游业限制,同时亦有意提高对内地旅客的吸引力。地铁公司于同年8月进行观塘线内地宣传活动,首站为广东省广州市,并在同年11月至1985年2月先后到访北京、天津、上海等内地大中城市,是地铁公司首次走出香港作宣传推广。随着1985年底延线全线通车后,观塘线港岛线转线客流逐步转移到旺角东以及黄竹坑,而太子站由于毗邻新世界广场等商贸设施,令其成为区域性的客运中心和转车站。 1997年地铁公司进行大规模改善工程,在太子站设地下连通天桥,成为全港首个以地下铁路车站直接连接商场和大型写字楼的车站。
1998年观塘线与将军澳线实现跨线运行后,将军澳乘客可直接乘搭列车前往太子站而毋须在观塘站换车。为了分流客流,观塘线列车在尖东站至太子站只开出一半列车直接前往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