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拐点在哪年?
根据联合国给出的预测数据,2019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1.65 ,远低于2.1的替代生育率,2030年前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将低于1.5,即1个女性孕育的孩子数量将会下降至1.5以下。
2017年我国总和生育率降至1.7后,外界对于人口拐点的讨论便一直未曾停歇过。
从国内来看,人口拐点的到来和政策的调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十多年前,我国就明确表态要实现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此后又提出“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目标。
自一九八一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到二零一二年放开双独及单独二孩的政策,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历经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这三十年来,我国的生育率和出生率持续走低。在人口总量控制方面,效果显着。 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婚育年龄,家庭规模小型化,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国家于2013年开始实施开放二胎政策以应对严峻的人口形势。然而,政策的放开不仅没有扭转人口趋势,反而导致短期内的生育率飙升。
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优化生育政策重大问题研究的通知》,对“全面放开生育限制”、“逐步减少生育限制”和维持现行生育政策等三种方案进行利弊分析并征集意见。
可见,在国家层面上,关于人口拐点是否会来临以及如何进行调控的问题上还是存在一定分歧的。 从国际上看,历史上很多国家都出现过因人口爆炸导致的经济发展停滞乃至衰退,如拉美国家,因此面对庞大且持续增长的人口,如何引导人口、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时间、空间上的合理分布,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策干预的方式调节人口结构。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通过行政力量强行压制人口增长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是有代价的——扭曲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这种以压低人口增长率来换取经济增速的做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经济的增速度无法抵消人口增长的数值,则会形成人口压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内需不振,而扩大有效需求,释放消费潜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当前居民部门储蓄率高企,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其中既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未来预期不确定造成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的因素,也有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造成的资本性支出偏高的因素。所以,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经济运行的被动局面,使中国经济摆脱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困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