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五行属于什么?
首先,从阴阳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古人将天地分为上、中、下三层,把人的身体也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顶天立地”说的就是这个,其中“天地”指的是“上中下的空间”;同时古人又把一天的时间划分成上半夜和下半夜,把一年的时间划分为春秋冬夏,这些都是“上下”的变化。 所以,从阴阳的角度说,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是引导——《易经》中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正”就是“上”,就是“道”;又说“君子教民,先导之以德”,这里的“德”也是“正道”“上道”——所以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走上正道。
其次,从五行的角度考虑问题(这里只讨论“五行相生的关系”,因为五行的生克是不稳定的,时好时坏)。 五脏之中,“脾胃属土”,而“心”火生于土,所以说:教育像“火焰上的飞鸿”,这似乎在说教育非常“热”,其实不尽然…… 五行之中的相生是顺序的、单向的——这种特征正好和阴阳的双向性相反。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教育与五行之间的相生是有先后的,且是单方向的。
那么,这个顺序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知道,在人体内脏器官当中,肝和心的位置是相对的——《黄帝内经》说“凡十二原穴,五脏皆有,而原气不离其位”,这个“位”就是指的肝心和肺脾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的位置。也就是说在这些脏腑当中,只有肝胆的心肺是相对而言位置固定的,其他都是漂移不定的。 从五行来说,肝属木,心火属火,是心在五行中的位置——所以,教育是通过培养心来培育人;
然后,我们再说脾,因为土是中央,又称“中州”,所以脾在中医理论中是处于中间位置的,这样我们就有了三个中心:心肺两个脏是“上”,脾是“中”,肝肾是两个“下”。 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律,教育应该是由“上”及“中”再传至“下”,这就是我所说的“教育像火焰上的飞鸿”,这个顺序就是:心—脾—肝—肾—肺—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胆。
不过,我在前面说了,五行相生是单向的,所以教育并不是由“下”及“中”再从“上”,而是自“下”而上又回到“下”…… 这个顺序是:肾—膀胱—三焦—胆—肺—大肠—胃—小肠—胰腺—肝—心脏。 这是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教育所得出的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