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属于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临床上不仅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同时还是疾病治疗的关键。 五行学说是用五种性质不同,但又相互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元素体系,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和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之间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以及它们在对立统一下产生的多种变化,构成了世界上万事万物。 在中医理论上,人体也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个脏器(五脏)和经络系统(五体),以及人体的面部颜色等外在表现。同时,它们互相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联性,从而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将具有温热、辛散特性的药物称为“热性”药或“温里药”;将具有寒凉、滋润、降泄特性的药物称为“凉性”药或“寒性”药。
中医学历来就有“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在临床用药时,不但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同时还要兼顾到药物的四气,否则,过于温热的药物使用不当,有可能导致损伤阴精,而过于寒凉的药物使用失当,则会导致固摄不行。 正确把握药物的“四气”特点,对于安全合理地使用中药是十分关键的。
关于中药材的“四气"的特点,历代医家有着不同的记述。汉代的《伤寒论》中曰,“桂枝发汗解肌,升阳,调经活血”,又有记载说它“味甘,微温”“入脾胃肺经”。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说,“生姜辛而微温,归肺胃经”。清代的《本草逢原》中言,“肉桂,气温,味大辛,升也,阳中之阳也”。
现代医药学界对中药材的四气也有相应的界定。认为药性的“温”是指药物对于体温有调节作用,能使发热的病人降温,并使低温的患者恢复正常的体温;“热”是指药物能使高温的患者温度降低,并有助于解除患者高热引起的烦渴。而“凉”和“寒”则相反,指的是药物能使体温偏高的患者恢复到正常水平,并有清热泻火的解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