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玥五行属什么?
诗(施)姓来源,出自姬姓。周成王弟弟姬旦被封在召地(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史称召公或召伯;其后人有的以封地为氏。 《唐书·宰相世系》中有明确记载:“施氏天下家焉”就是说施姓作为大夫之后世代居住在召地。 那么“施”“召”二字古音同源,都在士部,所以诗的姓氏读音应该和施同。《百家姓》中施姓一条也注明了读音为shī。 西晋学者郭璞注的《水经》中称“济水又东北历酸枣县故城西南,古宣姜台也。”这酸枣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延津县。
《读史方舆纪要》载:“酸枣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城已废,今城基犹存。”此城北依黄河,东傍济水,南临古酸枣道,地形很优越。汉代于此置酸枣县,隋代属卫州管,唐代属相州管,宋代属河南府,元代属怀庆路,明代始归卫辉府管辖至今。 我查了一下《水经注》原文发现其中有一句提到此处古城遗址的方位:“西则济水自北而南也。”也就是说这座古城的西门紧挨着从北往南流的济水。 这个位置很奇怪,因为如果按古人“背阴向阳”的原则去选址,这座城应该把南北方向的长条形的土地都利用起来,南门应设在东南部,而不是西北部。我查阅了各种资料,直到看到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一张地图才弄明白:原来这里有一座古桥,叫酸枣桥,或者叫酸枣渡。
按照书中的插图,这座城的正门应是位于城南的一溜土丘上,而东西两个城门则是沿城墙根布置,北边是一个小门,而最小的那个城门就在现在延津县城的西北角上——恰恰就是古桥的所在地! 既然有古桥,那肯定得有桥名。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这座古桥应该叫做“施桥”。清康熙年间所修的《延津县志》中也称该桥为“施家桥”。
到了清代,黄河在这里冲出了新的河道,原来的古城成为黄泛区,但“施桥”却保留了下来。由于该处一直是水陆要冲,所以桥上商旅不绝,桥下舟楫往来。据当地县志中记载,这里的集市相当繁荣,每天交易非常热闹。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嘉庆二年(1797年)夏天,黄河在这里决口改道,洪水滔天,延津县城被淹,“施桥”也被冲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