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是金融中心?
因为上海有金融基因啊!上海的金融市场发展史就是中国金融的缩影~ 1921年,在苏州河两岸出现了中国的第一所证券交易所以及第一家银行——交通银行;1931年,上海设立了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友邦保险也落户上海;抗战胜利后,上海先后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和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接管了日伪时期的商业银行;1948年底,全国共有金融机构657家,其中上海就有336家,占51.6%;
1949年后,新中国设立了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并组建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把当时作为自由市场的上海变成国家管理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前,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奠定,金融亦然。当时国家金融的“四大行”中的工农中建,全都在上海设立总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下属的五大专业银行中,进出口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的前身都是靠承接外贸贷款和资金业务而成立的专门机构,它们的总部也都设在上海市。
改革之初,上海金融最大的成就是对国外资本的利用。1979年,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设立国际部,办理对外融资兼营贸易和投资业务。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设立国际部(处),负责办理涉外金融业务。1980年初,上海市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签订了《关于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兴建项目协议》,此后又陆续签订了很多这类贷款协定。到10年间,上海共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约30亿美元,建设了一批项目。
随着改革的深入,上海金融系统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1990年发行了第一批企业债券,成立了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对金融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同时,国内第一家外资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办事处,开始经营活动。
进入新世纪,上海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成为金融创新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