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几类土?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前端,河纵横、湖密布,成陆的历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先秦时期,上海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东部边界;战国中期吴国迁都姑苏(今苏州)后,今上海市境属梁、淮阳郡辖地;西汉汉武帝在位时期设海盐县,始有正式建制。 东汉末年,孙坚背孙策控制江东,驻军钱塘(今杭州),浙江一带成为孙氏势力的核心地带,上海地区则属于孙策的豫章郡;建安二十四年孙权率师取皖,分豫章郡立吴郡,上海地区属吴郡,郡治设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西晋时,吴郡改为吴江郡,松江作为郡名首次出现在官书里,其地在今吴淞江下游一带。东晋初年,吴江郡移治到华亭(今天平山),当时苏州与松江毗邻,皆属会稽郡,以后苏州渐为都会。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3 年)于京口(今镇江)置徐州,以徐羡之领州刺史,徐羡之父祖俱葬在苏州,因此称“本州”,松江也改属南京(即建康府)。
隋文帝开皇九年(587 年)置苏州,十一年(591 年)于苏州置吴州总管府,松江属于苏州和吴州的管辖范围。唐武德八年(625 年)于苏州置江南道,十道中最大的一道。开元元年(713 年)在苏州设立浙西节度使,统辖浙西道及润州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的军队,松江属两道之地。天宝元年(742 年)改苏州为东吴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改东吴郡为苏州。此时苏州地域辖境相当广,包括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的绝大多数地区和江西东北部。
五代后梁把镇海节度使的辖地分为镇海、平海军,平海军辖地约当今天津市以南直至福建沿海,松江属此海、海军的交界处。后唐同光二年(924 年)将平海军改为宁远军,军治所在今天津市南郊小直沽。后周显德三年(956 年)攻灭南唐后,设定难军,以辖境内定难河(今北京通县东南运河故道)为名,河上筑三座浮桥,称为“三门渡”或“三门斜”,此为北京最早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宋太宗赵匡胤派大将潘仁美等征讨太原,因辽兵援赵,宋师大败,遂留李继隆节制定州、高阳关三路兵马,李继隆封高阳关路都部署,从此有了“河北东路”“真定府”的称呼。宋代河北东路辖境地包括今天河北省的大部分和辽宁省的西南角以及山西省东北一角。其中真定府辖境相当广大,包括今河北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山西东北部和河南西北部地区的广大区域。
元代设辽阳行省,辖黑龙江以东及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并设辽阳等处宣抚司管辖松花江流域诸部落。明代设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统治女真人,设沈阳中协、右协,管理东北各地。清初,设奉天府,以盛京城为中心建立“内八旗”。雍正五年(1727 年),设热河都统,统辖热河及赤峰等地。乾隆帝即位后,设伊犁将军,领导清政府在西疆的军务和政事。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新疆平定张格尔叛乱后,统一称为“北路”。道光三十年(1850 年)设置大沽协,管辖天津至山海关的渤海湾沿岸。民国二十年(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设立的伪满皇帝溥仪的直属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