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款倒挂是好现象吗?

都昌惠都昌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减少8950亿元,外币存款增加347亿元。与此同时,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却为9800亿元,新增外币贷款369亿美元。“存贷款倒挂”的现象随之再次出现,并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此前,在2012—2013两年间,存贷倒挂曾两次出现。2013年,为扭转这一现象,监管层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贷款。此后,这一指标便一直保持稳定。

2015年,我国银行业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库存、去杠杆的背景下,企业贷款需求一度受到影响,而私人消费亦表现疲软。为了实现“稳增长”,监管层先后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降低银行间活期存款利率等措施,促进银行存款流入市场。自此,我国银行体系开始步入“宽货币、宽信用”的阶段,存贷利差空间被持续压缩。

在这种背景下,存贷款倒挂成了我国银行间金融市场反映货币政策松紧和信用风险偏好变化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一般地,在货币政策正常的状态中,大中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主要是根据其贷款的需求来确定的,其中既包括对贷款风险预期决定的放贷需求量,也包括对资金风险和收益的预期。

正常情况下,在商业银行资金交易定价中,对资金需求的评估和资金预期的风险是决定存贷款利差的主要因素。换言之,只要贷款需求被评估为较高风险,即便在正常利率下,贷款人也不会接收较低的风险补偿—较高的利息,这在存款类银行间交易中也同样存在。

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变量,存贷款利差变动代表了银行财务状况和资产收益状况的变化,以及资金供需变化后的价格表现。我国自2015年开始实施稳健的宽松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不断得到优化,存贷款利差已明显缩小。

在此期间,银行业的总资产周转率不断下降,资产利用率偏低。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2014年至2018年,其总贷款(含贴现)与总资产的平均余额之比,已从45.4%下降至41.9%,这意味着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利用率已从65%下降至59%。而其平均销货周期(收入与放款周期的平均余额)从305天拉长至365天。

我国货币政策始于2015年,至2016年末便已进入常规状态。此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银行业的有效利率已较为狭小。

在此背景下,若从传统存贷比来看,我国银行业的总体贷款需求已相对减少。而“存贷款利差”这一指标所反映的变化,则直接揭示了银行类金融机构对资金的需求变化。今年一季度 “存贷款利差”的收窄幅度已经很大,在正常情况下,“存贷款利差”已属于正常范围。

未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作用下,银行间资金利率将进一步走低。而反映在“存贷款比”和“存贷款利差”这一指标上的变化,或将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经营管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