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德福幼儿园一月多钱?
作为家长你知道这些了吗?
在当下这个时代,因为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会送小孩去。但是家长对于的了解还是知之甚少,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都有哪些呢?
1、
也是从那时起,“生活教育”渐渐成为华德福教育理念的核心。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指在人的生活世界中去探索、发现、建立概念,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从书本知识出发去推导概念。斯杜夫认为,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和经历,是最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做的,只是要把这资源转化成适合各个不同孩子的正式课程或非正式课程。在斯杜夫的眼里,学校就像一座森林,每个小朋友都是森林里的小树木,教师的工作只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孩子们需要做的,只是好好生长。
2、
但在华德福学校里,孩子不但学文学理、画画唱歌、做数学物理,还要学木匠艺匠、农夫技师,甚至还要学着种菜栽花、养家禽喂兔子。斯杜夫甚至还要求孩子们擦地板、洗筷子、做家务,以便让孩子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斯杜夫一再强调的是,生活不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学习的场所。这个学,华德福解释为“体验性学习”(laboratorylearning)。跟传统课堂的概念不一样,这个“实验室”并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老师不停追问,这里唯一的目的,只是要让孩子们在一个没有任何枷锁的环境中自由探索,自由成长。
要让孩子在生活的现场学习、在生活的实际中锻炼,就要让孩子拥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但现行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重视“知识”的传习,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课本和考试上,孩子几乎没有机会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结果呢,虽说是十年寒窗,但一走出校门,大多数的孩子却不知道农时、不识五谷、不知鸡鸭鹅肉如何烹调,生活里除了电脑游戏、KTV,不知道还有什么。
斯杜夫感叹说,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们训练成了“机器娃娃”:
“现在的父母、教师关心孩子的不是他是不是健康,而是他会不会算数。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生活压缩成了一种模式:1岁到12岁,主要是读书和考试;12岁到18岁,主要是高考;18岁到25岁,主要是找工作。至于一个孩子,作为一个完完整整个人,他的健康、他的感情、他对生活的感受,我们的教育却从未关心过。”
为了解决“机器娃娃”问题,斯杜夫提出“教育复归于生活”。他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在生活的实践里去获得知识和能力。而要对少年儿童进行这种“生活教育”,华德福教育提出了“全天开放校园”政策:要把学校真正办成孩子放学后继续生活的第二故乡,使学校生活的每个时刻都成为一个学习时刻。
在华德福学校里,有一门人人必学的课,叫“劳动”。孩子们上学后的第一堂课,不是数学,不是外语,而是下田栽花、清扫积雪、饲养小动物等“劳动”。在学校的食堂餐厅里,孩子们一边帮忙刷碗洗碟,一边听老师讲解这些器皿或食物的文化内涵。斯杜夫说,所谓教育,就是这个孩子通过和那个孩子竞争,在战斗中成长。所以在华德福校园里,学生不但互相竞争学习成绩,他们还一起竞争谁铺的床更整齐、谁是“最好的园丁”、谁是“最勇敢的战士”等。
3、
不过,对于华德福教育的实践,除了少数专门研究教育的大学老师和学者,在华德福在国内还没多少追随者。即便在斯杜夫本人任教的耶鲁大学,这个理念也是受到很大争议的。但在斯杜夫看来,尽管在当下不适合大规模推行华德福教育,但这块园地毕竟是保留住了:
“其实,即使在美国也不能把学校完全办成华德福学校,因为华德福的很多做法和现行教育体系下的要求相冲突。但无论如何,我依然要竭力保护那些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理想。那才是我们应该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