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子代表什么生肖?
年,是农历的腊月(十二月),也就是现在人们习惯说的“腊月”。 《说文解字》中记载:“年,谷熟也,从禾,千声。”“年”字的本义就是谷物成熟的意思。所以,年是一种自然现象,每年一到这个时间,万物开始成熟。年关临近,古人用“岁暮”、“岁除”表示临近年关。
在殷商时,年节的时间是固定的,都在农历十二月,没有变化。周秦时期,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就是“腊祭”了,腊祭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有“腊月”之称。汉代沿袭了周朝的腊祭,但是把日期提前到了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从此正式确定下来,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魏晋南北朝以后,宗教影响越来越大,农历十二月五日为传统的“佛成道日”(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新节日),还有“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等宗教节日。这些宗教节日在唐、宋之后迅速传播开来,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农历十二月已经无法容纳这么多的节日,于是,人们就在农历十一月创造出一个“腊月”来安放这些节日,“腊月”因此而得名。 到了明代世宗朱厚熜当皇帝的时候,“腊月”又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年支”。因为这一年他干了件大事——立张氏为皇后。
按照明制,皇帝大婚要立“天子百福”板,记下诸般好事,于十二月合塑在一起,供在奉先殿里。这“天子百福”板刚完工不久,被世宗看中,命人放在御案上。第二天一早,世宗发现“天子百福”板被烛火烧了一个洞!这是多么不吉利的事情啊!于是,世宗让大臣们想个办法补救一下。
大臣们面面相觑,最后有一位聪明人想到了绝妙的主意:将“天”和“子”两个字拆出,结合成“年”字。这样一来,既应景(年),又吉利(天乙贵人)。真是妙不可言! 就这样,在明代,“年支”这个名字被正式确定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