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五行属什么多少划?
《康熙字典》中“谕”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yù 。其义项中有如下记载 “今之俗字书‘谕’字,即古之‘俞’字,从言、从俞;又作‘諭’,无言字。” 在古代,“谕”和“俞”是两个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意思。
《说文·言部》中说“俞,说也。”“说”就是同“悦”,表示喜悦的意思。而“谕”字的本义是告诉,使知道。 例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叔孙婼诣晋侯,曰……故请令于敝邑,以五甲申舟,逆祀,以待命。克曰:卿不辱,寡君命介子推奉舟,谨将命!’对曰:‘小国恭谨,德能勿失,君命,何敢辱?’” 上引这段文字是说鲁国的叔孙婼到晋国去,转达鲁宣公让晋国派介子推带着祭祀用的船只前来,迎接晋神主。介子推回答说,一个小诸侯国敬畏谨慎,保持住德行而不丧失,接受了国君的命令,怎敢有所羞辱呢? 由此可知,古代的“谕”字有告诉、使知道的含义。
《康熙字典》把“谕”字列入“言”部,表明它的语法功能主要表现在动词上。它既可以做及物动词,也可以做不及物动词。可以做谓语,也可以做定语。 但是,这样的“谕”字已经是一个新字了,它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如果考察“谕”字的字形演变,可以发现,这种演变是有一定规律的。
清人钮树龙所著《十字金书》中记载了字形演变的情况: “谕”字的金文字形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另一个人说话的样子。这大概是最早的“谕”字形态了。
到了小篆阶段,“口”的形状逐渐变为现在“谕”字的形状。 如果仔细观察这个字形,就不难发现,“口”上面的一竖,代表的是舌头,下面的一竖,代表的是嘴唇或牙齿。上下两竖连接起来,就组成了“言”字。所以古人用“言”来记录“谕”,这是很合理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录“谕”字的小篆形体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当“谕”字用来表示一般性的告知时,其字形仍然和上述古文字形相同。但当“谕”用在名词前表示特别告知的时候,字形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康熙字典》收录的“谕”字,就是这种变化以后的字体。这种字形,显然更符合现代人的视觉习惯。 我不知道这种字形是如何发生的,但它肯定是正确的。因为无论古代的字形如何演变的离奇,最终还是要回归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