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是什么五行属什么?
胜,拼音是shèng、shēng 。部首是月。共有16笔,繁体是胜。
【注释】 (1)胜:赢;克:战胜。《墨子·公输》“吾不胜其怒”。
(2)尽:完;全。《墨子·公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3)过:错。《墨子·公输》“北面而拜,南而辱之”。
(4)败:挫败。《荀子·议兵》“百战百胜而轻敌”。
(5)取:得到。《孙子·军争》“故其胜负无常”。
(6)败、失:丢失。《老子》“故善失者,非失也,亦不失矣”。 【字源演变】 形声兼会意字。从月,从盛,盛亦声。《说文》作“勝”,注曰:“从月,月,明见也。从盛,盛,行皃。”可见“勝”字本指月光满盈,又指月光明亮,同时还有行走的意思。
后来“勝”被假借为“省”“征”“释”“复”等字,表示不同的含义,逐渐引申出现在常用的“胜”字,意义是“得胜”“胜利”。 “胜”的异体字不少,如“勝”、“賸”、“賸”等等。现在“剩”和“胜”已简化成同一个字了。
金、木、水、火、土五个字叫五行。“五行”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这里所讲的“五行”,是指五种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而不是指“五德”的活动。《尚书·洪范》提出了“五行”的属性,是根据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观念赋予的,故《尚书·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也就是:水,有向下滋润的属性;火,有向上燃烧的属性;木,有曲伸的属性;金,有变革的属性;土,有播种庄稼的属性。这是很朴素的物性认识。后人又对五行之物的属性引申、扩充和神化,从多种不同角度概括了五行各自的属性。
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生、相克规律,从而维持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五行学说用五行各自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相生相克及相乘相侮等关系来阐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脏腑、经络系统的联结,人体构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合脏腑,外络肢节,上下内外完整的有机体。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与自然的四时、五方、五气等相联系,构成本脏、同气、表里脏,进而构建的五行归类系统的模型,用以说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规律可循,从而为整体观及恒动观的形成起到理论构建的作用。同时为从整体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