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球是什么?
乒乓球在中国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被称为中国的“国球”。 原因有二: 一是自1953年创立中国乒协后,国家大力普及推广,从学校到工厂都设置了乒乓球案;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疲弱,人民生活贫困。而乒乓球作为“平民运动”,器材简单(一张桌子、两条长凳即可),不用花费巨额经费举办比赛,容易在大众中普及并开展竞赛活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重视,成为中国体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运动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在乒乓球项目上获得了大量的奥运冠军和世界杯冠军,其中男队获得了40多个世界冠军,女队也获得了20多个世界冠军,这是其他运动项目难以企及的。
随着乒乓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乒乓球俱乐部及赛事出现在世界各地,甚至在一些西方国家,每逢重大比赛日,当地电视台都会转播中国的乒乓球比赛,可见其影响力。 而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大满贯得主邓亚萍则是把乒乓球这项运动带到英国的一名功臣!她曾在自传里写道,自己的目标就是让英国人打乒乓球,而且打得越久越好。于是在1997年的天威杯中,她以直落三盘的成绩横扫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英国选手丁俊晖的母亲叶莉,为这项运动的在英国的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乒乓球起源于英国,1890 年,几位驻守在印度的英国海军军官闲谈时,觉得羽毛球运动的场地太大、消耗时间太多,就想设计一项新运动。他们用德拉哈恩餐台的上盖代替羽毛球,用书本代替拍子,开展了一些类似羽毛球规则的试验性比赛。他们称这种新游戏为“桌上足球”或“乒乓球游戏”。
后来,这项新运动被带到欧洲大陆和美国。1900 年在美国纽约开始,由哈蒙德体育用品公司首先生产销售乒乓球板拍以及“乒乓球”做为商标的乒乓球,这项新运动才正式开始被称为“乒乓球”了。
中国在20世纪初,也有“乒乓球”的运动,在中国,这种运动也被称为“打弹子、打铜丝球”。一般是在农村、市郊逢年过节,或者遇到红白喜事,人们有空闲时,在饭馆、酒楼或者露天搭设的席棚下面,就着桌子进行的一项娱乐性活动。
20世纪初,从国外传入的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大中城市曾一度被当作“上流社会”的时髦消遣。后来,一些城市中的工人俱乐部和体育场所也逐渐开展这项活动。由于受到当时中国经济状况和人们收入水平的限制,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乒乓球运动在中国远没有达到普及。
1950年12月,为了发展乒乓球运动,国家成立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协会。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乒乓球运动大会”,有29个城市的运动协会代表参加,并进行了比赛。之后,又有更多的学生和工人加入了学打和组织打乒乓球的行列。1953年,在天津召开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运动在全国进一步普及。
在50年代初,中国运动员和国外运动员相比,在技术和经验上都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国运动员和教练员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各主要世界强队的技术长处,认真研究和总结国际比赛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训练方法和战术思想,并使运动员的实战技术水平取得了巨大提高。从1959年第 2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始,在连续的 20 多年的世界乒乓球竞技比赛中,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获得了绝大部分的世界冠军。乒乓球运动已经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优势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