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争老大?
“老大”这个称谓很有意思,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第一的意思,但这里的“老”其实是指“年纪大”“资格老”。“老大”作为尊称,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比如《战国策》里的“此四王老而无知。”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吾属今为之禽矣!立君为‘老’。” 现代汉语里“老大”一词的用法已经比较单一,多指“头儿”“领导者”的意思——这大概也是其当今最流行的含义了。
不过,在这里我想强调“老大”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意义:除了年龄和资历,“老大”还在很多地方被用作尊称。比如我们常说的“老大不小”,指的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却还没有成为领导者的尴尬;另外在北方很多地区,人们称呼自己的父亲也会说“我爹是老大”(这里“爸爸”的“爸”读第三声)。这是因为在以前社会,家庭中的长子/女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包括照顾弟弟妹妹,以及帮父母分忧等),因此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就能够承担起领导家庭职责的长子/女,就会被称之为“老大”——这其实也符合“年长”的意思。
总而言之呢,“老大”这个词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可以说是含义丰富、千姿百态的。这些不同的含义相互之间有时也可能存在冲突,因此当我们用到这个词的时候,很可能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这时就需要语境来帮助我们明确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那为什么中国会追求“做大”呢?原因也很微妙——“做大”其实是对抗“做小”的产物。
先来说说“做小”是什么意思。如果只从字面上解释,“做小”也就是“做配角”的意思。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小”常被当做“居于人下”或者“委曲求全”的同义词。总之,它意味着一种低姿态。 而中国是一个重视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国家,提倡“舍小家为大家”,所以自然就不鼓励公民具有“做小”这样的性格或心态。否则的话,谁还会愿意去做一个“小人物”呢?
事实上,我们常说一个人有“大将风范”,称赞他像将军一样有魄力、有担当,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评价:这个人太“大”(不“小”)了,不适合当小兵。同样地,我们在称赞某个人的时候也说他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言下之意就是他不够“软”(太“小”)。
既然“做大”这么好,那么是不是越大越好呢?答案显然是no。因为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的,太大了不好,太小了我也不赞。
首先,太大就容易变得自负、自满,从而失去进取心。试想一下,当你站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时,周围的人不是竞争对手就是阿谀奉承之辈,你很难听到逆耳之言,很容易产生自己是“天下第一”的错觉。在这种环境下,人变懒了,创新也就没有了。 所以,中国需要做的是“做大”而不是“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