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五行属什么?
先放结论,易五行的理论值得商榷、推广和实用价值有限。 易五行是易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拿出成型的理论来阐述这个问题的并不多,李顺鹏先生的《易道纵横》和宋涛先生的《周易与中医》都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我在此基础之上做了一些补充。 李顺鹏先生认为“易有五种基本元素……”这五种基本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详参李顺鹏原著);而宋涛先生则提出了“易有三体”的说法,这三种形体就是气形、质形和象形(详见宋涛著第二章第三节)。
我个人认为,任何事物的组成都有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用“一分为二”的思想看待万事万物是最为合理的,我接受李顺鹏先生的五行的说法,但是在此基础上引入阴阳的概念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五行体系。我的观点是:易学中的五行应该分为阴性和阳性两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各有阴阳两个层次,这样五行的每一个元素都被阴阳气化所涵盖,而这种阴阳的变化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时空性的,因此我对五行作这样的概括:阳干见阴支辰戌丑未为根,为阳中之阴;阴干见阳支寅卯午未为根,为阴中之阳。
比如,子月壬申日,亥时出生的人命中土旺,为什么土旺呢?就是因为亥中甲木克申中戊土,甲木克戊土为阳克阳,其力非常大,所以命主土特别旺;又如在酉月癸巳日,子时出生的人,命中金多,为什么呢?因为子中癸水居正位,金虽在秋天衰,但生在正位,又有源流,所以金多。
按照五行说法,金、木、水、火、土为“五大神”。
从地理位置上讲,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也属于“五大神”,所以便有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德行的说法。五种德行分别是:东方木德主仁,南方火德主礼,西方金德主义,北方水德主任,并且中央土可以包容这四方五行,因此又被称为“五方帝王德”。按照这种理论,朝代的变更、皇帝废立无不是五行德行的转换更替。所以中国历史上,每一朝代都可以用五行之一来代表。具体说法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
从大的范围讲,按照西周的说法是:夏尚黑,为水德;商尚白,为金德;周尚赤,为火德。东周时,齐国威王说周朝应为木德。秦统一中国后,博士们认为既然秦朝取代周朝,那么木德的主位就当归属于秦,称为“秦得水德”。
到了汉代,张苍赞同秦为水德的说法,而贾谊却认为秦朝为土德。司马迁则认为秦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应取代周朝的火德,是土德。因为土(黄)能覆盖火(赤),火从土而出。汉朝取代秦朝,应属于水德。这一说法,被汉文帝接纳。汉景帝时,儒学大师董仲舒又提出汉朝应为土德,理由是周朝因水旱而亡,而水又能够灭火,因此周朝为水德,汉朝便为土德。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说法。汉元帝时,又认为应以黑白等五色与四季月份相配,按照木、火、金、水四色的顺序,依次相生,再次恢复汉朝为土德的说法。
到了王莽篡汉称帝时,又根据汉朝为土德的观点,认为“土,木之子,火之母也”,汉朝不是以土王,而是以火王,金能胜火,所以应建立一个王位为金德的新王朝,又用五行的相生理论,说金德王后应为水德。因此王莽建立“新朝”后,自命为金德王位,又定其继任者为水德王位。然而王莽“新朝”还没来得及按五行说法禅让帝位就灭亡了。王莽失败后,东汉皇帝恢复刘姓之后,为了显示“政得于民”的德,“受命”于土,正式宣布汉朝为土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频仍,政权争斗激烈,相继建立了许多朝代,每一统治者都要把自己和本朝放在五行五德顺序上,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各朝也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
隋文帝灭了北周,建立隋朝,鉴于北周是木行,主张隋朝应为金行。但也有不同说法,隋朝大儒陆爽认为北周是火德,根据五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的理论,隋朝不应属金德,而应属土德。隋朝的五行德运之争到了大业元年,才正式以土德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