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挂竹子好吗?

芮毅超芮毅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竹子的文化源远流长,被称为“绿君子”。中国人喜欢竹子的文化精神,因为竹子自古以来就与人的高尚情操所联系在一起。竹子不仅有高而空心、挺直不屈、凌霜傲雪的特质,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喜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出自苏东坡的话,最能反映出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竹文化”有着辉煌的成就和显着的特点。中国人对竹子的喜爱,可谓超乎寻常。早在近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就出现了不少的竹纹装饰。在商周之际,青铜器上的竹纹装饰已十分精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清丽俊逸、高洁文雅的形态品格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在数千年的艺术表现中,形成了高扬竹子“虚心直气”文化精神的传统。从春秋时期的第一篇咏物哲理诗《诗经·淇澳》开始,历经梁代朱超之的《竹诗》,再到唐代白居易《养竹记》、宋代陆游的《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等,咏竹、画竹的中国艺术在对竹子“宁折不弯”、“孤高绝俗”的人格化阐释中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诗经》有“瞻彼淇澳,绿竹漪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咏。东晋王徽之直至“竹林七贤”,以至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东坡、郑板桥,都以画竹著称于世。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把竹与人的精神境界相联。郑板桥更把竹拟人化,“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郑燮一生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画竹即是对人格、操守的标榜,更寄托了作者“亲民亲仁亲天地”的民本思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