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从美国来更多?
《孙子》是兵书,不是家庭伦理剧。用兵之法是攻守进退的谋略,讲的是国家、集体的事情;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是家事,是个人面对亲人朋友的烦恼琐事。这两件事有相通之处,但主要的作用是教人处世的方法是有区别的。用兵讲求“不战而胜”,以弱胜强,是以巧制胜,所以用计谋、借外力。而家有一老,则讲究“孝”,所谓“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是以诚取胜。所以《孙子》、《家书》都是传世经典,都是后人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的教科书。只是时代不同,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有了变化而已。 《孙子》、《家书》在后世得到了很多传播和解读。其中不乏名人和大家,比如曹操、司马懿等人对《孙子》的解释就很有权威性。到了宋朝,军事不太行,文官掌权,开始强调道德建设,于是《孙子》、《家书》的“家庭伦理属性”就被强调出来了。明朝的戚继光在训练士兵的时候,就引用《孙子》中的话来教育士卒。清朝末年,战乱频仍,国运衰弱,社会动荡不安,西方的“弱肉强食”理论开始流行,《孙子》中“不以战而胜,以计而胜”的主张被指责为“欺软怕硬”、“投机取巧”,而受到批判。
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战争还没结束,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孙子》又成了“侵略”“暴虐”的代名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会谈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为什么流传到美国?”毛泽东回答说:“《孙子兵法》是两千多年前写的,比美国开国时期的许多名著还早。这里面有些道理值得研究。”此后《孙子》的研究开始热起来。
现在,随着中国崛起,大国地位得到认可,国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提高了不少。我们又开始重视起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孙子》在内,这些先人们的智慧。其实,无论是《孙子》还是《家书》,它们所讲的道理都有其时代局限性。正如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一样,当我们处在弱势的时候,就得学会忍辱负重,谨小慎微,否则只有败亡一途。可是当我们的国力强大起来了,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纵横捭阖了。这时候我们就不必再忍辱负重,谨小慎微,而是可以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这就是一种辩证法,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