礓字代表什么生肖?
“礓”即“鸡”字,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集韵》居羊切,音姜。《玉篇》子息也。与“畺”同。又《说文·示部》祠神也。从示,音姜。《汉书·郊祀志》作“疆”。 《广韵》居良切,音薑。《集韵》居羊切、古羊切,竝音薑。义同。
以上解释的意思是把这个字读成jiāng时,它的意思是为神祇建土坛进行祭祀;用这个读音来表示“边界、田界”的意思则源自汉代的写法“彊”(参见《汉书·李广传》“逐彊骑”)。不过,这种字义的转变似乎不是由汉字本身的字形引起的。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上古汉语中这两个读音、两个字都有“边界、边境”之义导致的,只不过后来这两个读音的两个字都保留了下来,而另一个读音的那个字淘汰了而已……就像今天南方某些地区把“伞”读成sa第三声一样,其实这个读音的古文是“繖”,而“傘”则是“箑”的字形演化而来。这里只是“伞”和“繖”或者“傘”和“箑”的读音相同罢了。然而,这种“古今异字通假”的情况可能发生在字义发生变化之前,而不是之后。
回到这个字的问题上来,我认为《康熙字典》的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这个字最早出现的字形是从东汉王充《论衡》开始的(参见《论衡·量知篇》),写作“鷄”。王充认为这个字的读音是jī,意思是鸟名。而更早的西汉戴盛《东观汉记》中也出现了这个字,不过字形略有不同(大约是这个字流传过程中,人们笔误添加偏旁所致——参见本书第405页注②),写做“雞”。这两本书中这个字的意思均为“鸡”。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代,“鸡”字就是这个字形,并且被认作jī音。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以东汉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个字当jī解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里的读音显然又不符合《广韵》、《集韵》的记载。难道这些字典记载有误吗?或者说唐代的音义学家们搞错了这个字的读音?我认为都不是。我觉得这是这个字的一个独特的读音,它既不是jiāng也不是jī,而是一个独立的读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用现代语音学理论来考察这一组字——“疆、姜、强”——的读音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辅音韵尾-ŋ,而这个-ŋ正是唐代以后北方话单字发音所没有的。也就是说,用今天的普通话来念这组字的时候,它们的读音都是相似的。而用今天的官话方言来念这组字的时候,除了“疆”字还带有一个-iən的鼻音韵尾以外,其他几个字都已经失去了辅音韵尾,因此读音就类似了。这就是这组字中“强”字在古代不同时期读音变化的原因所在。